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31_天氣預報:系外行星HR 8799b,炎熱且多雲

  最近天文學家關注著巨大系外行星HR 8799b 的大氣,因為它的大氣情況還沒在其他的系外行星上看過,天文學家在其上發現了甲烷所給的提示:行星比想像中的還要炎熱且多雲。

  甲烷可當成行星的溫度計,所以天文學家在光譜中找尋甲烷的訊號,結果發現HR 8799b 的大氣中,甲烷的含量少到幾乎沒有。把此觀測成果結合之前的資料及模型,研究人員計算出行星的溫度下限是927°C,比之前所預期的溫度還要高了417°C,而造成的原因,有可能就是HR 8799b 有個多雲的大氣。

  HR 8799b 於2008年被發現,其質量為木星的七倍,是圍繞其母恆星HR 8799 的三顆巨大氣體行星之一,距離地球130光年。該行星也是目前被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6顆行星之一,正因為HR 8799b 可以直接觀測,所以研究人員才可以分析其大氣特性。

  此研究成果將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gas-giant-alien-planet-atmosphere-100831.html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7_雙系外行星凌日

  NASA的克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到有兩顆行星會經過母恆星前面的系外行星系統。凌日事件的母恆星是類日恆星Kepler-9,兩顆行星則被命名為Kepler-9b和9c,其中9b的體積較大,但兩個質量差不多,都略小於土星質量。9b較靠近母恆星,軌道週期19天,而9c軌道週期為38天。這是在超過7個月的觀測資料中,所得到的結果,在此期間,兩個行星都觀測到7次凌的現象。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上的超精確相機(ultra-precise camera)可以偵測到當系外行星凌母恆星時,造成母恆星亮度上微小的變化,而經由亮度下降的量可以得到系外行星的大小。克卡勒任務的主要目標是尋找類地的系外行星,預訂在升空後的4年內,監測十萬顆類日恆星,而目前在七個月的觀測中,已獲得超過156,000顆恆星的資料。

  此發現將登載於「科學」(Scienc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8/100826142952.htm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7_遙遠恆星震波揭露星斑週期

  科學家針對一顆位於麒麟座,距離地球100光年,編號HD49933的恆星進行觀測,在觀測的資料中,發現「星斑」(starspots)的訊號,利用星震學(stellar seismology)原理分析資料後,得到恆星磁場變化的週期,發現結果相似於太陽黑子的11年週期。雖然科學家之前就曾觀測過其他恆星的磁變週期,但使用星震學的方法發現卻是第一次。

  星震學是把恆星當成鈴噹,當恆星上的星斑變化時,會造成星體振動的頻率和大小改變,像是在磁場活躍高峰時,振動的音調就會變高而音量則降低。

  此研究主要是為了暸解恆星的磁場活躍情況,尤其是那些周遭可能存在著行星的恆星,因為這關係到適居帶(habitable zone)中的生命的發展。另外,也可透過研究其他恆星上星震的情況,更了解太陽,以預期太陽磁場對於地球上的氣候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8/100826141219.htm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6_拿起iPhone,太陽系走透透!

  想要親自走遍太陽系,探索太陽、行星和彗星嗎?現在iPhone推出最新的天文應用軟體「太空漫步」(SpaceWalking),結合了太陽系的立體模型以及GPS衛星定位的技術,讓你你家附近的巷弄就像是虛擬的太陽系,你可以穿梭其間,親自造訪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72143/explore-the-solar-system-on-foot-with-new-iphone-app/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6_3分鐘看盡小行星30年探索史

  這段影片是由愛爾蘭阿麥天文台(Armagh Observatory)的史考特.曼利(Scott Manley)所製作,標記了自從1980年以來所發現的所有小行星位置,新發現的小行星會被標記為白色,以利辨別。

  而之後小行星則會依據它們的軌道特徵被分為:紅色-會穿過地球軌道的小行星,黃色-有可能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近日點小於1.3天文單位),綠色-其他。

  從這段影片中你也可以看到,小行星通常是在地球公轉軌道位置的附近,並且在太陽的反方向被發現。

  如果你想更了解小行星的軌道參數,可以參考以下網頁http://www.naic.edu/~nolan/astorb.html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72151/astounding-video-shows-30-years-of-asteroid-discoveries/#more-72151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3_新星爆炸產生伽瑪射線!

  天文學使用搭載在費米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上的大天區望遠鏡(Large Area Telescope, LAT),在新星爆發的第一時間,觀測到伽瑪射線的訊號,這個觀測結果震驚了觀測人員和理論學家,因為這個發現推翻了長久以來的觀點,在此之前,新星被認為應該不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產生高能射線。

  新星是突然亮度暴增的恆星,起因是由於白矮星表面被點燃而引發的熱核爆炸。這個新星的前身是位於天鵝座的V407變星,座落在銀河盤面上,距離地球九千光年。天鵝座V407是個雙星系統,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比太陽大500倍的紅巨星組成。此次爆炸的威力是太陽一年內所釋放出能量的一千倍,然而跟費米望遠鏡觀測到的其他事件比起來,算是個溫和的事件。
  此結果已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nrl.navy.mil/media/news-releases/2010/fermi-detects-gammarays-from-exploding-nova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20_火星泥火山可能蘊含生命

  這兒或許不是高級住宅區,卻可能是火星人最溫暖的家。在NASA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 MRO)拍攝的照片中,這些看起來像是隕石坑的地表特徵,其實並非由彗星或小行星撞擊所造成,而是幾千個遍佈在火星北部低地區的阿西達裏亞平原(Acidalia Planitia)上,寬約250公尺的小火山錐。

  科學家推論這些火山錐的中心充滿了曾經含水的沉積物質,而這些泥漿層可能是遠在數十億年前,由地表深處噴發出來的。在本月出版的「伊卡洛斯」(Icarus)期刊中,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泥漿可能含有足夠的有機物質,而能涵養原始的生命形態。

  即使這些沉積物中沒有生命存在的痕跡,它們也記錄了火星的化學和地質歷史,能讓我們對遠古之前的火星樣貌有更多認識。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8/scienceshot-martian-volcano-mud.html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19_一窺遠古月球

  科學家一直很想知道早期的月球是什麼樣子,現在美國航太總署的月球勘測軌道衛星(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所拍攝的最新影像提供了一些線索,此研究發表在8月19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

  月球勘測軌道衛星發現了14個長數公里的小斷層,這種斷層通常是在板塊擠壓或是整顆行星收縮時出現。科學家認為這些斷層是在距今不到十億年,月球從初始的高溫狀態逐漸冷卻收縮時發生的。這些斷層並不像水星上的斷層一樣,綿延長達數百公里-這說明了月球的冷卻速度不太快。

  或許,就像一些科學家所猜想的,早期的月球並不是完全熔融的狀態,而是有個較冷的核心,外面包覆著岩漿構成的海洋。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8/scienceshot-a-glimpse-of-the-early.html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12_謎樣的星系:NGC 4696

  位在半人馬座方向,距離我們1億5千萬光年之遙的NGC 4696,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

  NGC 4696是個橢圓星系,這代表了它應該曾經與其他星系碰撞,旋臂和星際氣體都被扯開,正慢慢地步向死亡之途。但在NGC 4696中,卻有一條巨大的螺旋狀塵埃帶延伸長達幾萬光年,又迂迴盤旋形成一個像是問號的形狀。

  藉由哈柏太空望遠鏡最新的觀測,科學家們還發現更奇怪的事:螺旋狀的塵埃帶中,還有游離帶電的氫氣體細絲分支。由X射線的觀測也得知:有超強的噴流由星系中心黑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出。這些觀測證據都顯示NGC 4696是個特殊的星系,天文學家懷疑這些氫氣體分支是由於和其他星系碰撞的重力交互作用所產生。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8/scienceshot-odd-galaxy-raises-ma.html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12_偷走月亮的恆星

  想到熱木星上度蜜月嗎?可能得要三思而後行!這些巨行星太靠近恆星,因此酷熱更甚水星,這已經夠糟了,如果天文學家最近的研究正確,你甚至看不到浪漫的新月,因為它們可能根本沒有月亮。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幾百顆巨行星,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環繞這些行星的衛星。這似乎很奇怪,畢竟像是太陽系中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和海王星,也都有像是月球一樣大的衛星。為了要找到這些衛星,天文學家嘗試觀察熱木星凌日的現象,因為巨大衛星會拉扯它們的行星,而使凌日時間產生微小但可偵測的變化。

  但根據法國尼斯大學的天文學家Fathi Namouni的研究顯示,這些熱木星的周圍可能根本就沒有衛星存在!這些熱木星是在行星系統較外圍寒冷的地方形成,稍後才往內遷徙靠近恆星,遷徙的過程持續約10萬年,在此同時行星周圍的衛星會被彈射出去。

  在8月20日即將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中,Namouni利用電腦模擬氣體巨行星往恆星遷徙,形成熱木星的過程。剛開始這個行星就像木星一樣,有四個大衛星,但到最後卻一個也不剩:當行星逐漸接近恆星時,恆星的重力開始擾亂行星,將最外圍的三個衛星扔開,形成狹長的軌道;最內側的衛星下場更慘,一頭撞上行星-最後的結果就是熱木星根本沒有衛星環繞。

  Namouni認為若天文學家在熱木星周圍找到衛星,那很有可能是後來才捕獲到的,就像海衛一Triton是被捕獲而來,並以反向環繞海王星-這也是衛星並非與行星一同形成的證據。因此若有遭熱木星捕獲的衛星,它們也很有可能具有反向軌道。

  但衛星獵人不該就此喪氣,愛達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daho)的天文學家Jason Barnes認為尋找衛星還是有其價值。因為衛星也可能逐步向行星遷徙,撞上行星,新的衛星又會從環繞行星的物質中形成,這是Namouni的研究沒有考慮到的。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of Astrophysics)的天文學家David Kipping對此研究則抱持正面態度,他認為Namouni證明了之前天文學家認為熱木星在遷徙過程中無法保有衛星的假設,他同時也提出佐證,水星和金星這兩個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也一樣不具衛星。

  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的目標是尋找地球般大小的凌日行星,這些行星距離恆星較為遙遠,因此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們也能找到這些行星的衛星也不一定。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8/stars-steal-their-planets-moons.html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05_來自土星的廣播

  嘿,地球人!歡迎收聽KSAT,來自土星兩極的廣播。

  來自土星的無線電波就像廣播一樣有強度的變化,但好幾年來,科學家一直百思不解其成因。其變化的週期和土星的自轉週期並不符合,因此這不太可能是由磁場所造成,無線電訊號的強度與變化和太陽風也沒有關連。

  在最新的一期「地質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中,科學家檢驗了五年來由哈柏太空望遠鏡及卡西尼號太空船所拍攝的影像,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他們發現無線電信號和極光強度的變化相符。

  但這還是沒解決問題,接下來,他們得要找出極光強度變化的來源,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來自土衛二Enceladus所拋出的粒子。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804_太陽內部存在暗物質?

  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知道有暗物質存在,但還不曾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也不曾直接觀測到,所以科學家所知甚少。據估計,暗物質佔了宇宙總質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科學家並預測暗物質會在星系週圍形成銀暈,當太陽在繞著銀河中心運動時,會因為穿梭於其中而感受到暗物質「風」。

  目前尚未了解暗物質的本質是什麼,但最近科學家把矛頭指向太陽。因為有些暗物質粒子可能和太陽孕涵的元素發生碰撞,而殘留於太陽內部,成為太陽的一部份。研究團隊模擬出,由於暗物質粒子會吸收太陽內部的熱量,並轉移到表面,所以造成核心溫度下降。然而,核心溫度的改變也同時影響到核反應所產生的微中子數量。研究團隊希望經由研究微中子改變的數量,進而了解暗物質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physlink.com/news/Dark-Matter-Sun-0810.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