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529_2013天文年會花絮

  2013天文年會在5月24-26日首度移師外島,於澎湖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約有150位來自研究機構、中小學、社教單位的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參與,這是國內天文工作者一年一度發表研究成果的聚會,也是極佳的分享交流場合。中研院天文所的推廣小組還特別把天文季報帶到澎湖,當地的澎湖時報及澎湖有線電視公司熱情贊助宣傳,第一天下午就有遊覽車載著澎湖文光國中的同學前來領取喔!
  
  會議在5月24日由澎湖科技大學蕭泉源校長的致詞揭開序幕,蕭校長提到由於週末適逢三島交流論壇,因此有難得的花火節加場演出,讓與會者直呼幸運。接著是各研究機構及大專院校的天文工作者報告研究成果,5月24日下午的議程主要涵蓋範圍是科研計畫報告、太陽系、恆星形成,及恆星相關的研究。

  
  在晚間舉行的歡迎茶會及壁報欣賞,交流氣氛相當熱絡,共有52份科學壁報論文參加,內容涵蓋太陽系及系外行星、恆星形成、星團及緻密天體、星系天文學、觀測儀器等等。為了獎勵研究生投稿,天文年會特別設置了壁報論文獎,評審工作也在此時進行。

  教育及推廣部分的壁報論文則有北一女和清華大學天文所共同合作的高瞻計畫,13位北一女不同教學領域(數學、物理、化學、英語、電腦、地科)的教師,協同設計以光譜在天文上之應用為主題的四個模組化課程,包含光與光譜特性、多波段的天文觀測、恆星演化、宇宙論,時數共24小時。課程中應用了許多可免費取得的天文資料庫,及可供資料分析的自由軟體和教學平台,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軸,著重讓學生自行動手操作、實驗與討論。這套模組化課程可獨立使用,或融合成一完整的課程,目前已完成上百位學生的試教,計畫網站http://ace.fg.tp.edu.tw正在建置中,預計於2013年6月對外開放,北一女的老師們也將赴美國參加天文教育相關會議報告他們的計畫成果。

  第二天上午的會議首先就是大師級人物Andy Fabien擔綱的大會演講「Probing Strong Gravity with Accreting Black Holes」,這位英國劍橋大學暨皇家學會院士,曾獲頒美國天文學會Rossi獎(2001)、美國物理學院和美國天文學會共同頒發的Dannie Heineman獎(2008)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金質獎章(2012),在2008-2010年間曾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在MNRAS、ApJ、Nature等期刊發表超過900篇學術論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47,200次。他在天文物理領域的貢獻主要是在黑洞及星系團核心的氣體,這些都是相當強的X射線源,本次演講的主題是介紹以X射線觀測吸積中的黑洞,研究黑洞周圍極強大的重力場。接著是國內的三位天文研究者報告黑洞及活躍星系核相關的研究,在澎湖的藍天和陽光下拍攝完大會團體照後,口頭報告的議程便進入星系天文學的領域。

  下午的團體參訪行程分為兩組進行,分別為環島知性之旅及海洋牧場,晚間的大會晚宴則在澎湖當地相當知名的阿東餐廳舉行,晚宴結束後適逢花火節期間唯一的周末加場演出,眾人在觀音亭畔的炫麗花火下,觀賞了和平常不太一樣的流星雨、疏散星團、球狀星團、星驟增、超新星爆炸!

  會議很快就進行到最後一天,科普類的大會演講請到的是Donald Goldsmith博士,他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天文博士學位後,曾在紐約石溪大學擔任兩年教職,後來因為志趣轉行成為專業的科普作家,曾參與Carl Sagan的「宇宙」(Cosmos)電視影集製作,著有16本與天文相關的科普書籍,並獲頒美國物理學院科學寫作獎(1986)、美國太平洋天文學會Dorothea Klumpke-Roberts獎(1990)和美國天文學會Annenberg獎(1995),以表揚其普及天文和推廣天文教育之終生成就,也在2004獲得亞馬遜(Amazon.com)年度最佳科學著作獎。本次演講的主題是「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earching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從古羅馬的哲學家Titus Lucretius Carus首度寫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講起,探討了外星高智文明存在可能性的德瑞克方程式,以及目前許多搜尋系外行星及地外生命的計畫。
  
接著進行的會員大會除了進行學會經費及會務報告之外,也公布了壁報論文獎的結果,並由得獎同學進行簡短的口頭報告。本次得獎的同學分別為:
  1. 中研院/台大天文所黃虹瑾同學的「Gas motions around the protostar NGC 1333 IRAS 4A2」,以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ubMillimeter Array,SMA)觀察原恆星NGC 1333 IRAS 4A2周圍的氣體運動。
  2. 清大天文所王嘉瑋同學的「Probing the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 in the filamentary cloud IC5146」,以光學的偏極觀測及無線電波觀測研究纖維狀雲氣IC5146的形成與重力和磁場之間的關係。
  3. 中央天文所的莊佳蓉同學的「Can MOND explain the velocity dispersion measurement in clusters of galaxies?」,嘗試利用修正牛頓力學(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MOND)來解釋星系團中星系旋轉速度分布的測量結果。
午餐時間後的口頭報告分成「科學論文宣讀」和「天文教育及業餘天文活動」兩組同時進行,科學論文的報告主題以星系天文學和波霎為主,而天文教育類的口頭報告由中央大學陳文屏老師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談天體碰撞與人類歷史」揭開序幕。陳老師特別提到最近幫大愛二台「地球證詞」的導讀,紀錄片的內容提到現在有個全新世撞擊學說工作團隊(Helocene Impact Working Group),結合了歷史、地質、海洋、大氣、古生物學者,他們主張數千年就會發生一次約千萬噸TNT炸藥威力的災難性彗星撞擊,頻繁地改寫人類歷史。像是位於南印度洋的伯克爾坑(Burckle crater)和海岸的V型沙丘(chevron),可能就是大型天體撞擊造成海嘯的證據。這個學說目前仍有許多爭論,有些天文學家就認為,目前理論的彗星數量不足以造成如此頻繁的撞擊事件。陳老師也提到,在過去天文學的重大進展,並不一定是天文學家的貢獻,像是巡天計畫一開始是由美國地理學會提出,紅外線巡天則是由美國空軍主導,當年太陽能量來源的爭論,天文學家主張是由重力產生,反而是地質學家支持核融合的理論。

  接著是由國立大里高中的林士超老師報告高中生參與泛星計畫搜尋小行星的成果,由中大天文所陳文屏老師協助促成,國內六所高中(北一女、彰化高中、國大里、惠文、羅東、明道)的師生共同參與,藉著參與這樣的國際計畫,學生在團隊合作、天文軟體操作及英語溝通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拓展了經驗和視野,表現十分亮眼!

  崇光女中張凱翔老師所報告的題目相當特別:「天文教育與特殊教育的邂逅— 以「可觸摸式立體星座盤」進行視障學生天文教學」,張老師提到曾經到台中啟明學校參加為期一天的相關訓練,去年在新竹建功高中代課時,班上有一位重度弱視的同學,因此便製作了「可觸摸式立體星座盤」進行輔助教學,這個星座盤放大了1.5倍,在欲強調的星座連線上黏貼了立體突出物,再搭配口述說明使用,天文館的同仁們在會議前也與張老師討論,或許可以嘗試將立體突出物黏貼在星點上,取代星座連線,對學生的認知理解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天文館林琦峰解說員所介紹的主題是「發展非制式場域之天文科學學習模式-以「月相變化」主題導覽為例」,他與師大科教所的同學們,藉由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發展出以「月相變化」為主題的導覽活動,透過前測、後測、訪談等評量方式,研究導覽活動的成效,希望能夠有效協助參觀民眾及校外教學學生,建立正確的月相概念,期望在非制式場域的學習中,讓學習有更多元的選項。

  金華國小的柳麗玲老師,則針對207位台北市的國小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提出目前國小天文教育的困難和解決策略,像是教師缺乏天文專業背景、教材使用不易、天文教材短缺、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成就評量不易、教學方法有待加強等等,希望能透過加強教師進修、增進實作教學等方式改善教學現場的困難。對於大學教授是否應該涉入小學教科書的編纂工作,大家也有熱烈的討論,部分老師認為國小教師較了解學生的認知情形,或許國小教科書還是由國小教師主導較為適合,另外天文館同仁也提出,臺北市的天文資源相對豐富,教師可以善用天文館資源,例如定期開設的師資培訓課程等等。

  天文館胡佳伶解說員以「打造星光小學,點亮星希望!」為題,介紹自2008年起,由天文館科學志工團隊深入偏鄉地區小學,以天文營隊的形式,透過大量實作、遊戲融入、多媒體等活潑的教學方式,希望能透過天文的特色課程,豐富學童多元的學習經驗,將天文科學教育深耕地方,結合當地文化生態,發展出特色「星光小學」。目前的星光小學已有南投縣仁愛鄉合作國小(賽德克族)、星光二班:桃園縣復興鄉巴崚國小(泰雅族)、星光三班:台北市士林區平等國小、星光四班:花蓮縣富里鄉東里國小、星光五班: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國小(布農族)、星光六班:屏東縣來義鄉望嘉國小(排灣族)、星光七班:新北市三芝區橫山國小,以及即將進行的星光八班:台東縣蘭嶼鄉東清國小(達悟族)。值得一提的是,在月相變化課程融入泰雅族射日故事傳說,這讓合作國小舞蹈團將射日故事編成舞碼,並於2009年以「射日英雄」舞碼榮獲全國舞蹈比賽南區決賽第二名。在後續的討論中,本次年會組織委員會的共同主席-澎湖科技大學洪健倫老師,也建議星光小學可以選擇澎湖西嶼等偏鄉舉行。

  接下來是由台灣大學資訊網路及多媒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同時也是永光儀器公司天文部工程師的顏易程先生介紹「臺灣天文教育雲端聯盟」,這個計畫由2012年的天文影像直播系統萌芽,與中央氣象局和學校、私人天文台合作,以行動網路上傳即時影像,同步轉播各地天象,成功轉播了20120521日環食、 20120604月偏食、20120606金星凌日、20121128半影月食,在金星凌日天象時,參加的天文台多達16個(中央氣象局天文站、中國文化大學、蘭陽女中、中和高中、林口高中、豐原高中、惠文高中、大里高中、彰化高中、暨大附中、新豐高中、高雄中山高中、港和國小、高雄女中、金城國中、大熊天文台),網頁也創下超過5萬筆連結的紀錄。未來希望能夠透過資源共享,以及可長期經營的制度,提供資源分享平台,供天文影像直播系統、天文影像資料庫、虛擬主機、數位學習教材分享等使用。

  最後登場的是天文館研究助理洪景川先生介紹「第24太陽週期極大值之科普教學—以臺北天文館自製「太陽與太空天氣」數位星象節目為例」,為配合今年的太陽極大期及今年暑假天文館的太陽特展,天文館採購了長度約20分鐘的「太陽風暴」一片,片中以「STEREO日地關係探測衛星」為主角。天文館洪景川助理也特別自製約20分鐘的「太陽與太空天氣」數位星象節目,自今年元旦起在直徑25米的臺北天文館宇宙劇場播出,本節目提供了炫目耀眼的視覺效果來呈現太陽的各種活躍變化與太空天氣現象,並介紹人類對太陽和黑子的觀測史,更難能可貴的是忠實呈現了國內天文同好遠征阿拉斯加所拍攝的珍貴全天域極光縮時影片,讓觀眾恍如置身現場欣賞絢麗的天文奇景,再加上NASA和ESA太陽探測任務「SOHO太陽與太陽風層探測衛星」和「SDO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的清晰影像記錄,讓觀賞者彷彿乘著太陽風,親眼目睹威力十足的爆發現象。

  本次會議約於5月26日星期日下午四時畫下句點,在年會議程委員會師大地科所管一政老師、中研院天文所曾耀寰老師兩位共同主席,年會組織委員會中研院天文所呂聖元老師、澎科大電信工程系洪健倫老師、成大物理系許瑞榮老師三位共同主席,以及其他許多委員和助理的勞心勞力下,年會圓滿落幕,相信許多天文工作者都在這一年一度的難得機會中,發表自己的工作成果,分享交流彼此的工作心得,有了滿滿的收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場地澎湖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設備相當完善,在演講後發問時只要一按下麥克風,會場的攝影機便會指向發問者,讓大家能清楚看到發問者與講者的互動情形。當然更讓人驚嘆的是澎湖的好天氣、碧藍的大海、燦爛的花火,和滿天的繁星,相信與會者都有一趟相當愉快且充實的旅行,期待每位天文工作者未來一年在工作岡位上各自努力,明年相約再見!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