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7_黑洞增亮之因

  根據NASA的雨燕(Swift)衛星的觀測,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在硬X射線(Hard X-ray)波段的增亮,要歸咎於宿主星系發生合併。

  一般認為,星系的中央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而目前所發現到的其中百分之一會發出比太陽多100億倍能量,這些被稱為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tic Nuclei, AGN)。之前天文學家就曾提出星系合併會使得中央黑洞成長,如今終於透過雨燕衛星的觀測,獲得証實。在雨燕衛星的觀測資料中,25%的黑洞都是處於合併的過程。

  黑洞合併時,會產生硬X射線。而在前人的研究中顯示,早期的宇宙普遍存在著星系合併和AGN,但還好的是,目前銀河系的中心黑洞是個安靜的黑洞,而跟銀河系差不多大小的星系,也只有一成是比銀河系活躍, 所以只有少量的硬X射線會產生,然後到達地球。

  關於雨燕衛星的研究成果,將發表於六月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wift-black-holes-100526.html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7_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延時攝影短片

  影片是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衛星空拍照片合成,從4月12日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之前,然後4月20日意外發生,到5月24日。經過一月多月來,可以看到灰褐色的油,由於天氣、洋流和裂解油的化學物質作用的關系,不斷的瀰散和改變。

  目前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量泥漿灌入油井的「封頂」(Top Kill)計畫初步有效,已經沒有原油再外洩,之後會改用水泥將油井封死。雖然封頂計畫之前曾在地面上使用過,但在海面下5000英吋施工是第一次,而英國石油公司認為成功機仍有60%-70%。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27/time-lapse-satellite-view-of-growing-oil-spill/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6_發現繞行太陽的人造物體

  Las Cumbres天文台的Edward Gomez於日前指出,他們看到有一個移動的人造物體,看來正在環繞太陽運行。

  卡塔利那巡天計畫(Catalina Sky Survey)在5月16日首度注意到這個物體,一開始人們還以為這是個小行星。但是由於它的軌道非常接近接近圓形,而且傾角很小,後來Richard Miles利用北霍基斯望遠鏡(Faulkes Telescope North)發現這可能是個人造物體,命名為2010 KQ。

  它每1.04年繞行太陽一周,在5月21日到達離地球僅1.28個地月距之處。Miles拍攝到了2010 KQ移動的影像,光譜分析也顯示受紫外線影響而老化的二氧化鈦塗層。

  那麼,2010 KQ究竟是什麼呢?Miles認為它可能是俄國質子火箭的第四節,它是在1974年10月28日發射,並於同年11月抵達月球軌道,負責Luna 23月球樣本返回任務。

  也想自己看看2010 KQ嗎?你可以參考Edward的blog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26/man-made-object-spotted-orbiting-the-sun/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4_六分鐘遨遊國際太空站

  從你家的一頭走到另一頭需要花多久時間呢?

  現在的國際太空站已經大到太空人必須花上六分鐘的時間,才能從太空站的一頭到達另外一頭,而且可不是用走的喔,是用「飛」的!

  想要用六分鐘的時間和太空人一起遨遊國際太空站嗎?看看這部今年稍早在太空站拍的影片吧!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24/it-takes-six-minutes-to-fly-from-one-end-of-iss-to-the-other/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4_狂野的多行星系統

  天文學家在尋找系外行星的時候,通常都是基於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處於同一平面上的立場,但仙女座Upsilon星卻違反了這個假設。

  仙女座Upsilon星距離我們44光年,擁有三顆木星型行星b、c和d:行星b最靠近母星;行星c質量為14倍木星質量,其運行軌道和行星b的在同一平面上,有30度傾角;行星d質量為木星的10倍。

  行星d的運行軌道面非常不同於另外兩顆行星,這意味著以後天文學家在尋找系外行星時,不能假設所有的行星都在同一軌道面上繞著母星運行。而行星d的異常偏離的軌道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是行星相互間的重力影響而被甩離;或是原先仙女座Upsilon星是個雙星系統,還存在另一顆仙女座Upsilon星B,而後來Upsilon星B分裂形成行星d;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仙女座Upsilon星確實是個雙星系統,但其伴星是個很暗的紅矮星,以致我們無法觀測到。但以上都只是猜測,天文學家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解答這個謎題。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24/wild-and-crazy-multi-planetary-system-surprises-astronomers/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1_大部分的恆星可能生來就是雙星

  嘿!可以準備開香檳慶祝了!天文學家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首度找到證據,證明大部分的雙星是從同一團雲氣中生成的。這就像地球上的同卵雙胞胎,是由一個受精卵分裂而來,是一樣的道理。

  有些原恆星雲不是圓形的,而是形成不規則的形狀,如此一來,雲氣中的塵埃就比較容易凝聚成兩顆-而不是單一顆-恆星,就如同照片中所顯示的,就是六個正在形成的雙星系統。

  天文學家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波段偵測,能夠穿透塵埃的面紗,一窺藏身其中的恆星行成過程。在20個他們所觀察的原恆星雲中,有17個看起來形狀偏長,另外三個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完美的球形。他們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銀河系中大部分的恆星系統都是雙星。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5/scienceshot-most-stars-may-be-bo.html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0_哈柏太空望遠鏡:熱騰騰的系外行星晚餐

每個人都喜歡熱騰騰的一餐,但這份餐點的內容卻是熱騰騰的系外行星!還記得我們在二月報導的「系外行星的死亡進行曲」介紹了WASP-12b這顆系外行星嗎?它是銀河系中最熱的行星,正被它的母星撕成碎片。北京大學天文學系的李抒璘當時就預測恆星的重力會拉扯行星表面,加熱行星內部,使得大氣層膨脹並和母星混合在一起。根據她的計算,這顆行星大約再一千萬年有就會被母星吞食殆盡。

  現在哈柏太空望遠鏡證實了她的推測,利用宇宙起源光譜儀(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COS)和靈敏的紫外線儀器,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和行星共享大氣元素,在行星的附近可以看到一大團正在脫離行星奔向母星懷抱的雲氣。天文學家還在WASP-12b的表面找到了從未在系外行星發現的化學元素。

  太空中的物質交換並不稀奇,在雙星系統就很常見,但這還是首次清楚見到行星和恆星之間的物質交換。WASP-12b和母星相當靠近,公轉週期僅1.1天,表面被加熱到接近攝氏1,540度,強大的潮汐力作用把它拉扯成橄欖球狀,這顆行星比木星還重了40%,它的大氣層膨脹達三個木星半徑,物質不停地流失到主星上。

  它的母星和太陽類似,是一顆黃色的矮星(主序星),距離我們大約六百光年的御夫座方向。

  本篇研究刊登在2010年5月10日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您可以在此下載此篇學術論文:http://hubblesite.org/pubinfo/pdf/2010/15/pdf.pdf

  李抒璘的原始論文: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3/n7284/abs/nature08715.html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20/hubble-confirms-star-is-devouring-hot-exoplanet/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20_出乎意料的超新星

  超新星是宇宙所釋放華麗的煙火。根據超新星的元素的含量,分為Ia,Ib,Ic和II型。Ia型的超新星的光變曲線性質一致,被天文學家稱為「標準燭光」,用來測量星系的距離。其成因是由於白矮星吸積質伴星的物質,使其質量達到錢卓西卡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而引起爆炸。另外三種則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終點時的重力塌縮所造成。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第三種超新星形成的方式。編號為 SN2005E,位於NGC1032星系的超新星,其高含量的鈦元素和鈣元素,和只有三分之一太陽質量的噴發物質,都不同於以往的超新星,而且其中的鈦和鈣元素的形成,是與氦有關,而不是氧和碳,所以原本的白矮星系統模型無法解釋成因。因此,天文學家提出最可能的模型:在兩個很靠近的白矮星系統中,其中一顆有著氦殼,但另一顆卻把氦給偷走,當小偷星上的氦累積到一定的量時,就產生了爆炸。

  這個新型超新星將可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和我們的身上皆普遍存在著鈣,和重元素怎麼形成等問題。該結果發表於5月20的「自然」(Natur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mpa-garching.mpg.de/mpa/institute/news_archives/news1005_mazzali/news1005_mazzali-en.html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17_卡西尼號「郵輪」的最近新航程

  卡西尼號太空船在將這兩天的航程中,先後前住土星最神祕的兩個景點,噴泉世界的土衛二(Enceladus)和擁有大氣層的土衛六(Titan)。

  科學家針對土衛二的研究目標是和太陽玩躲貓貓的南極區域羽狀噴發物,看看氮分子是否存在其中,因為氮分子可以提供衛星內部熱量傳遞的線索。由於土衛六表面被濃密的大氣遮敝,使得可見光無法穿透到地表,而對其表面是否有液態海洋所知不多,所以在飛越過土衛六時,以無線電波偵測為主。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17/cassinis-cruise-close-flybys-of-two-moons-in-less-than-two-days/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12_童顏鶴髮的白矮星

  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死亡後的產物,靠著留存於星球內的熱能發光,所以它們又冷又暗。一般而言,天文學家是根據它們暗淡的程度和所處的星團,估算出它們的年齡,但還有另一種方法,是利用仍在進行核融合反應的最老年主序星的量測方法,比較白矮星和這些主序星的顏色和亮度關系而得知年齡。這兩種方法比較起來,前者所算出的年齡較少,所以會有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年齡的困擾。

  那麼白矮星到底有多老呢?這讓天文學家產生白矮星變年輕的錯覺,事實上是跟重力位能的釋放有關。當白矮星內的元素從較外圍掉落到更靠近中心時,釋放出來的重力位能會轉換成白矮星的亮度,而造成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年輕的錯覺。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5月13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white-dwarf-age-100512.html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11_黑洞被星系給踹開?

  一般而言,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通常都存在於大型星系的中心,但是天文學家可能找到例外了。荷蘭烏特列茲(Utrecht University)大學的學生Marianne Heida發現到,有個大型黑洞似乎正被星系高速驅離。

  Heida是在包含百萬個星系的X-ray資料中發現這個奇怪的天體。由於X-ray可以穿透黑洞週遭的塵埃和氣體,所以在資料上就會像是星點般的亮點,而這個天體非常的亮,又可確定其不在星系的中心,所以有可能是黑洞。然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少說也有10億個太陽質量,那這麼重的天體如何快速的從星系被驅離呢?

  天文學家表示,這可能是在兩個黑洞合併時,所發生的特殊情況,只要兩個黑洞的旋轉的速度和方向剛好,就可能發生這種大型黑洞被高速拋離的情形。

  而這個天體如果不是被彈開的黑洞,那有可能是一個非常藍的IIn型超新星,或者是擁有一個非常亮的光學對應體(optical counterpart)的超亮X射線源(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 ULX)。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11/black-hole-gets-kicked-out-of-galaxy/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11_太空中的空洞

  太空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空無一物又寒冷,其實那兒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星系、雲氣,和塵埃。

  但現在天文學家利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觀察獵戶座星雲時,發現在太空中有一處距離我們1500光年,稱為NGC 1999的區域,還真的什麼也沒有。這張照片左上方綠色霧狀的部分就是NGC1999。

  幾十年以來,天文學家認為在NGC1999右方黑色的塊狀區域,是一團由塵埃組成的不透明雲氣。但利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強大的紅外相機,能夠看透塵埃,卻發現這個區域就和太空中最空的地方一樣空無一物。

  為什麼太空中會有這樣的空洞存在呢?天文學家認為答案就在新生恆星之中。當新的恆星-尤其是大質量的恆星-形成,它們強烈的恆星風會將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吹散。就好像初生的小雞弄破雞蛋,從裡面爬出來一樣。

  而在NGC1999內正有許多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它們的恆星風就像個哨子一樣,將鄰近的區域吹得一乾二淨。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5/scienceshot-a-hole-in-space.html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11_遙遠星系團中的現代星系

  天文學家利用光譜觀測,在宇宙還相當年輕的地方,發現了距離我們最遙遠的星系團,這個年輕的星系團在大霹靂之後28億年後就形成了,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星系團看來竟和現在將近100億歲的星系團一樣老態龍鍾。

  這聽起來就像是在羅馬考古遺址的斷垣殘壁中,挖掘到現在正流行的ipad一樣。

  這個星系團CLG J02182-05102包含了約60個星系,在它的中央還有幾個很紅的星系存在,這些星系擁有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多上10倍的恆星。一般認為像這樣的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很罕見的,而應該較常在現在的宇宙中發現。這是因為現在宇宙中的星系團,它們的年紀大了好幾十億歲,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成長茁壯。

  這個星系團是由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它對星系所發出的紅外線很敏感。天文學家利用史匹哲觀察CLG J02182-05102星系團中高密度的星系,卻無法從觀測資料推斷,這些星系是否像真正的星系團一樣,受重力束縛在一起。

  接著天文學家利用位在智利的6.5米望遠鏡所配備的先進光譜儀,分析在星系團中央的7個星系發出的微弱光線,發現這些星系的紅移值高達1.62,這表示我們所看到的是它們96億年前的樣子。隨著宇宙的膨脹,星系團也離我們越來越遠,現在它與我們的距離大概是150億光年之遙!

  星系團是宇宙中受重力束縛的最大結構,這個研究將能幫助我們瞭解星系是如何演化並形成星系團的。在CLG J02182-05102裡發現巨大又偏紅的星系,實在是出乎天文學家的意料,因為像這樣年輕的星系,一般來說還處在快速形成恆星的階段,也因此看起來應該是比較小且偏藍色的。CLG J02182-05102裡這些特別的星系,和它們的同儕比起來充滿了年老的紅色恆星,因此我們可以推論這些星系必然匆匆過完一生後便迅速死去。

  我們正在目睹大質量星系團的年輕歲月,ClG J02182-05102會繼續成長,吸積更多的星系並緩慢老去,或許現在它已經變成像是鄰近的后髮座星系團那樣的大都會區了呢!

  這張影像是由可見光與紅外波段合成,可以看到遙遠的星系團和眾多的星系(中心的紅點)。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NASA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pitzer/news/spitzer20100511.html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07_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首項完整科學成果

  就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chel Space Telescope)升空(2009年5月14日)一週年紀念的幾天之前,科學家們在荷蘭的一場會議上,發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首項完整科學成果,當然,還有許多漂亮的照片。赫歇爾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波段在遠紅外線和次毫米波,為長久以來部分深埋在黑暗中的宇宙開了一扇明窗。

  赫歇爾太空望遠鏡觀測了恆星形成區RCW 120,在這兒我們不只發現了藍色的巨大氣體泡泡,還有被一些天文學家稱為「不可能的星星」的小白點。

  這些小白點已經有8-10倍的太陽質量,而且還被周圍2000倍太陽質量的氣體和塵埃持續餵養著,因此這些恆星將會越長越大。

  大質量恆星相當稀少而且壽命短暫,因此能捕捉到其形成瞬間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或許能夠解決天文學上長久以來的難題。因為根據天文學家目前的了解,應該不可能有大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生成。

  這幅影像是朝向天鷹座方向的銀河系區域觀測,那裡比太陽還要更接近銀河系中心。在影像中恆星形成的產物清晰可見,在圖片的中央和左方,分別是兩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G29.9和W43,這些小的星遽增區域正在形成數百個各式大小的恆星,有像我們太陽一樣的小質量恆星,也有幾十倍太陽質量的巨獸。

  這些新生的大質量恆星正在以災難性的方式毀滅它們的氣體胚雲,將它們周圍的氣體吹散,挖出一個巨大的空洞。您可以清楚地在W43下方看到有如空洞煙囪的區域。

  您可以在此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2cVEECMz57Q&feature=player_embedded#!欣賞歐洲太空總署所製作的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升空一週年紀念影片,或是到歐洲太空總署的網站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Herschell瀏覽。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07/first-full-science-results-in-from-herschel/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06_南極微隕石提供太陽系形成線索

  科學家在南極洲原始冰冷的雪堆中,找到帶來驚喜的微隕石。這兩顆命名為顆粒19和119的微隕石,含有大量的碳和氘。研究者從其他的線索發現,這些隕石是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內生成,這反駁了長久以來的觀念,認為大量的有機物和氘是來自於分子雲坍縮形成恆星的遙遠星際空間。此外,這些隕石將能提供我們關於早期太陽系原行星盤的資訊。

  在CONCORDIA南極站工作的Jean Duprat和他的同事們,在中南極洲長達40-55年的雪堆中找到了這兩顆微隕石。在分析微隕石組成推測其起源時,發現深埋在顆粒19和119中的結晶成分,顯示它們是近期在我們太陽附近生成的。

  這些保存良好的微隕石,保留了太陽古老原行星盤中寒冷區域的紀錄,這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太陽系的形成。更多有關於這些或其他微隕石的研究,將可能解開有機物在一開始是如何被帶到原始地球上的謎題。

  這個發現已刊登在本週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06/antarctic-micrometeorites-provide-clues-to-solar-system-formation/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06_航海家2號的診斷書出爐了!

  去到太陽系的邊緣會發生什麼事呢?33歲的航海家2號(Voyager 2)太空船經歷了一陣資料亂流,傳送回來的資料都不能用,經過JPL工程師的故障排除,發現問題來源是飛行資料系統(flight data system),這個系統是負責將資料傳送回地球的儀器。除了這個問題外,太空船的健康狀況良好,運作正常。

  航海家2號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升空,現在距離地球130億公里,所以資料從航海家2號傳回到地球,需要13小時。它還有個雙胞胎兄弟,就是航海家1號,現在距離地球169億公里。航海家2號花費4年的時間飛抵土星,然後又繼續飛越天王星和海王星,再以太陽系外圍為目標,進行最終的旅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航海家2號再過5年便能離開太陽系,到達星際空間。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06/nasa-diagnoses-problem-with-voyager-2/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05_Abell 315星系團

  ESO位於智利La Silla天文台的2.2米望遠鏡,利用所搭配的廣角相機(Wide Field Imager),拍攝了和哈柏深場(Hubble Deep Field)類似的影像,影像囊括天空的範圍和滿月差不多大,目標是Abell 315大型星系團。

  影像中呈現出數以千計的星系,還包括了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影像中的藍色、綠色和紅色軌跡),還有肉眼不可見的暗物質也透過重力透鏡效應現出蹤影。如果把影像放大來觀察,或許您可以區分出哪些是螺旋星系,哪些是橢圓星系。這些遙遠的星系看起來就像個小點,但這些收集到的光是經過80億年的旅程才到達地球。

  Abell 315星系團位於鯨魚座,其中所包含的星系只佔了總質量的百分之十,而星系間的高溫氣體也佔了百分之十,其他百分之八十的質量都是由暗物質所貢獻。

  更多的影像請到ESO網頁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5/05/new-image-reveals-thousands-of-galaxies-in-abell-315/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503_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接近地球

  Catalina巡天計畫所發現編號2010 GU21近地小行星被小行星中心列為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將於UT時間5月5.25日(台灣時間為5/5 14:00)以8個月亮的距離飛越過地球。

  2010 GU21近地小行星根據光譜資料推測是X型小行星,其反照率很低,星等只有18等。
  這麼近距離的飛越是否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呢?是否像影片所呈現的?如果您有計畫要做些什麼的話,那就繼續去做,其他的就靜靜等待吧。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