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9_大型重覆爆炸停止早期宇宙恆星形成

  科學家預測,在早期宇宙,曾發生大災難事件而造成星系中的恆星誕生停止,現在他們找到證據了。科學家使雙子星天文台的近紅外積分場光譜儀(Near-Infrared Integral Field Spectrometer,NIFS)對SMM J1237+6203和其他在銀河系附近擁有類似性質的巨型星系進行觀測。

  根據他們的發現,在大霹靂發生的30億年後,巨大的星系發生一系列威力比原子彈大上數兆倍的爆炸。在幾百萬年期間,每分每秒都發生著爆炸。而這個災難性的事件會使恆星形成機制關閉且星系停止擴張。

  這些爆炸吹散了形成恆星所需的氣體,使其擺脫星系的重力拉扯,被視為調節了星系的生長。

  科學家相信過程中大量的能量激增不是來自星系中央黑洞吸積盤的外流,就是超新星所產生的強大陣風。有些理論家認為,這些能量可能防止了新的恆星形成,但目前為止仍然缺乏證據。因此研究小組目前正計劃著研究早期宇宙中其他大型恆星正在形成的星系,看看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

  此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9/massive-repeated-explosions-halted-star-formation-in-early-universe/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6_太陽系旅遊指南

  低油耗節能的星際旅行可能嗎?如果利用行星際運輸網漫遊太陽系,是可以達成的。行星際運輸網是位在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s)間的低能量轉換軌道,這是因為重力作用而構成的。只要您有充足的耐心和不介意迂迴的前進到目的地,理論上,這是能最經濟地使用燃油的路線。

  在此,您先想像整個太陽系是一個可被重力井扭曲的塑膠軟墊,而行星就在這個太陽所主導的重力井中,製造出不同深淺的窪地。在每各窪地間是相對平坦的區域,在這上面移動比從窪地中的陡坡爬上來要省力的多。

  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坦區域就是L1(Lagrange point 1),而在地球遠離太陽一邊的則是L2。拉格朗日點所代表的就是,不同行星軌道間最低能量轉換的交界處。太陽系就像是由時空曲面建構的大型滑板公園,您可以離開L1,移動到金星,或是繞過地球經過L2,出發到火星去,然後休息片刻,再參訪木星。

  行星際運輸網原理已被多架太空船所探用,例如NASA的創世紀太空船和ESA的SMART-1太空船。所以就算是旅費拮据的旅行者,只要使用行星際運輸網一樣可以傲遊太陽系,但是要記得準備好毯子,因為這將是個非常漫長的旅程。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6/astronomy-without-a-telescope-–-the-hitchhikers-guide-to-the-solar-system/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4_科學家的結論:小行星殺死了恐龍

  「6千5百萬年前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爭論著這個問題。現在,一個由41位國際專家所組成的研究小組,得到了結論:罪魁禍首是一顆直徑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地球上墨西哥的Chicxulub地區,因而造成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在全球的這個時期的地層,都存在著撞擊的證據。但仍有一些學者認為,此一時間,在印尼群島上的火山群產生大規模的爆發才是滅絕的主因。然而,根據此小組歸納證據後的研究模型顯示,結果是傾向支持撞擊假說。

  在撞擊假說中,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是原子彈的10億倍。撞擊後會產生大規模的熱浪和海嘯襲擊世界各地,造成立即性的毀滅。此外,大量的灰塵、 碎屑和氣體會被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地表冷卻,造成全球性的寒冬;低光度和海洋酸化,滅絕了仰賴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植物和依賴它們的物種。在這個導致了黑暗和全球寒冬的可怕事件中,滅絕了超過70%的已知物種。而小型哺乳動物在當時因為比笨重的恐龍更能適應環而生存了下來,為之後地球上所出現的哺乳類動物和人類鋪了條路。

  該論文已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4/scientists-come-to-a-conclusion-asteroid-killed-the-dinosaurs/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3_最美麗的「藍色星球」

  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在Flickr相簿中張貼了一系列我們家園的影像,這些被稱為「藍色大理石」的精彩照片是目前為止最詳細的地球真實影像。2001年時,科學家和插畫家歷時數個月,使用衛星資料一同觀察著我們星球上的地表、海洋、海冰和雲系,然後把地球上每平方公里的真實照片拼成一大幅馬賽克影像。

  只要不是用在有稅收問題的用途,這些照片將免費提供給教育機構、學術機構、博物館和民眾使用。

  有空的話,您可以仔細比較最新的影像(上圖)和1968年阿波羅17號所拍得的照片(下圖)之差異。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3/best-blue-marble-images-yet/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2_火星勘測軌道衛星發現廣大的地下冰層

  當然,月亮的北極有水冰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火星也有!利用雷達測量火星北半球的中緯度區域,顯示在地表下也有大量的冰存在。

  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的淺層雷達儀發現,在赤道到北極中間崎嶇的Deuteronilus Mensae區域,地表下的冰延伸達好幾百公里。JPL的科學家Jeffrey Plaut表示,地下冰並不是單獨存在,在此區域雷達在許多位置都偵測到很厚的地下冰層。

  淺層雷達儀繪出了地下冰河和峽谷的地圖,發現最容易發現地下冰的區域,是在方山和陡坡之下的峽谷或隕石坑中。研究團隊對此面積相當於加州的區域,做了超過250次的觀測之後,認為這些冰是區域性的冰層後退所留下的遺跡。

  Plaut等人的假設是,在過去一段不同的氣候期時,整個區域都被冰層覆蓋,但當氣候開始變乾,只有表層受到遮蔽的部分有冰留下來。這些地下冰層在火星非極區冰中佔了很大的一部份。將來的火星任務或許有可能挖掘這些地下冰層,因為它們記錄了當時降水和流動的環境。

  火星勘測軌道衛星將持續觀測此區域,期能提供更多有關地下冰層的資料。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2/mro-radar-maps-extensive-subsurface-martian-ice/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1_月球北極發現水冰了!

  「如果月球上有水,那應該有多少呢?」這是個長久以來的疑問。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一號(Chandrayaan-1)上的輕量級合成口徑雷達Mini-SAR,偵測藏於月球北極的水冰,發現有超過四十個小隕石坑存在著水冰,這些隕石坑的尺寸從直徑2公里到15公里都有。雖然水冰的量和每個隕石坑的深淺有關,但初步估計所發現到的總量最少有6億公噸。另外,Mini-SAR去年就曾繪製出月球極區長年在陰影底下的隕石坑。

  這個雷達是利用無線電波反射後的偏極化特性去偵測月表,結果接收到的偏極化特性跟水冰很類似。在此之前,NASA的LCROSS太空船曾偵測到氣態水;而月船一號上的另一個儀器—月球礦物偵測器(Moon Mineralog Mapper, M3)也曾探測到水分子。最近的研果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1/water-ice-found-on-moons-north-pole/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1_鳳凰號依然沉默

  NASA於二月時,再次對鳳凰號火星探測車(Phoenix Mars Lander)進行探查,一如所料,仍然沒有回應。一月的時候恰逢火星上的春季,鳳凰號所處的北極地區開始融冰,所以NASA試圖重新連繫鳳凰號。理論上,日照應該足以讓太陽能板運作,讓探測車充電並「打電話」回地球上的老家。

  這是NASA的火星奧德賽號(Mars Odyssey orbiter)的第二次探查行動,第一次是在一月的時候進行,也是沒有收到任何訊號。但是隨著火星天一天一天的過去,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會愈來愈高,照射到探測車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目前已預定在四月初的時候進行第三次探查,為太陽真的使探測車奇蹟般的甦醒做準備。四月的時候,太陽會持續在火星的地平上,不會下山。

  現在是春天的中期,每個火星天太陽會出現大約22小時。這個照度可以跟鳳凰號任務中期時所媲美。

  鳳凰號已被預先設定了甦醒模式,只要它能渡過火星北半球的冬季的惡劣氣候。目前它已經在極低溫的環境中經歷了一個地球年了,而且在這數個月的永夜中,甚至可能被好幾英呎的冰所覆蓋。和精神號及機會號不同的是,鳳凰號沒有能抵擋火星上冬季氣候的設計。

  鳳凰號運作了5個月,比預計的3個月還多。在這5個月中,發現了火星上有水和營養物質,如果有火星形態的生物存在的話,將是個適合居住的環境。它在2008年11月2日,因為火星上的風暴使得懸浮粒子增加,減弱了太陽光,造成太陽能板無法提供足夠的電力而進入了冬眠,和地球上失去了連絡。目前科學家們期待它能再次高飛,讓科學能再有新進展。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1/phoenix-still-silent-as-martian-ice-recedes/#more-5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