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16_戴上3D眼鏡,與哈柏一起遨遊船底座星雲!

  哈柏太空望遠鏡這回要帶你飛向7,500光年外令人摒息的的船底座星雲,而且現在只要戴上你的紅藍3D立體眼鏡,你也能彷彿置身其中。

  在星雲裡的大質量恆星放出強烈的輻射,將周遭寒冷的分子雲侵蝕出一個大洞,造就了這番詭譎奇異的景象。高達一光年的氣體柱是由寒冷的氫氣與塵埃組成,這張照片結合了哈柏太空望遠鏡先進巡天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在2005年所拍攝的氫原子影像,以及2010年拍攝的氧原子影像。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73757/hubbles-amazing-3-d-look-inside-the-dusty-carina-nebula/#more-73757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15_光砲發射,向銀河宣戰!

  位於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用亮橘色的雷射,打在銀河的心臟附近,以製造出虛擬的參考星。

  這套系統稱為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於2002年啟用。原理是使用雷射在90公里的高空,製造出一顆人工虛擬的參考星,再根據參考星受大氣擾動影響所造成的形變,微調主鏡的形狀,加以補償。使用此方法後,天文學家可以得到更加銳利的影像。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telescope-laser-blasts-milky-way-100915.html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13_遊盪於海王星之外的宇宙巨石

  天文學家在哈柏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庫裡,找到了14顆宇宙巨石,其大小從40到100公里不等,由於他們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所以被納編為「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e Objects,TNOs)。

  TNOs和小行星很類似,差別在於和地球的距離,大部份的小行星都聚集在內太陽系,最遠到木星的軌道。

  而TNOs中最有名的就是冥王星(目前正式的分類為矮行星)和哈雷彗星。

  天文學家對於TNOs深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TNOs是從太陽系形成所就遺留到現在的天體。藉由TNOs的研究可以對太陽系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hubble-telescope-photos-reveal-trans-neptunian-objects-100913.html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10_閃耀的薔薇星雲

  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薔薇星雲,是恆星誕生的溫床。這張影像是由NASA的錢卓X射線望遠鏡的X射線資料和數位巡天計畫(Digital Sky Survey)及基特峰國家天文台(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的可見光影像所合成。

  影像中右邊的星團編號是NGC2237,之前只知道其中存在著36顆年輕恆星,但在錢卓X射線的資料加入後,其年輕恆星的數量來到160顆左右。

  影像中紫色、橘色、綠色和藍色代表著可見光,而可見光資料所顯示的是大範圍的氣體和塵埃。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nasa-chandra-observatory-photographs-rosette-nebula-100910.html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10_超大潮汐力摧毀了外星世界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預期在星團中有較多的機會可以找到系外行星,所以從十年前便在球狀星團中進行搜尋,像杜鵑座47星團就是目標之一,原本天文學家希望能在34,000顆候選恆星中,至少能發現一打系外行星,結果卻是空手而回。

  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多種看法。第一種是說,球狀星團中的成員對系外行星而言,都是粗暴的鄰居,因為在高密度的恆星群中,鄰近的恆星會把系外行星踢出它所在的太陽系。

  另一種說法是,杜鵑座47星團所擁有的金屬(比氫和氦重的元素)豐度偏低,所以沒有只夠的材料可以製造出行星。

  而最新的研究提出,杜鵑座47星團還有其他類似的星團,在很久以前曾經是熱木星型系外行星的避風港,但由於熱木星型系外行星是個巨大的氣體行星,且跟母星的距離至少比水星到太陽還要近三倍,但強大的潮汐把它們毀滅了。

  這個結果可以引導未來的系外行星找尋任務,將目標指向較為年輕的星團,如此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會找到較小的系外行星。

Editor: KP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tidal-forces-destroy-alien-hot-jupiter-planets-100910.html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07_蘋果迷的酷炫天文軟體:Star Walk 和 Solar Walk

  不用再擔心面對繁星點點的時候,認不出它們了!如果你曾經看過朋友拿起iPhone或是iPad,面對滿天星空,上下左右轉來轉去,那你或許對Star Walk這套App應用軟體並不陌生,它曾被Apple官方選為2009年最佳程式,結合了優異的衛星定位及羅盤功能,這個小程式能即時秀出你眼前的星空,你可以將螢幕任意移動,星圖也會隨著你觀看的天區而改變,甚至連地平線下的星空,它也一目了然。星座、亮星、行星、月相、放大縮小、夜間模式、時光回溯…一般電腦星圖該有的功能,它一樣也沒少。

  另一個有趣的天文軟體是Solar Walk,你可以利用3D模式觀看太陽系內的各個行星,你可以近距離的觀看行星,從任何一個角度將它們放大縮小,甚至是它們的內部結構,還可以用各個角度看看行星繞行太陽的運動。

  這兩套軟體並不昂貴,新台幣一兩百元就能買到,也有支援繁體中文版,喜歡看星星的朋友可別錯過了!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73079/win-star-walk-and-solar-walk-astronomy-apps/#more-73079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903_最清晰的太陽黑子影像!

  這張照片是由位在加州的1.6米「新太陽望遠鏡(New Solar Telescope)」所拍攝,是目前可見光波段所拍攝到最清晰的太陽黑子影像。

  新太陽望遠鏡位在加州大熊湖的大熊太陽天文台,隸屬於紐澤西理工學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個望遠鏡是最大的地面太陽觀測儀器,去年才剛落成啟用。

  這張太陽黑子快照拍攝於7月1-2日,也是天文台最新的自適應光學系統所拍攝的第一個觀測目標,解析度可達80公里,是目前地面望遠鏡所能達到的最佳極限。

  自適應光學統利用可變形的鏡片,補償地球大氣擾動所造成的模糊影像。新太陽望遠鏡具備了67具馬達,可使鏡片彎折以得到最清晰的太陽照片。將來科學家將應用同樣的技術,建造4米口徑、擁有349個馬達的「先進技術太陽望遠鏡(Advanced Technology Solar Telescope)」。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sunspot-photo-sun-details-10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