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13年來,天文學家已經陸續發現了三百多顆系外行星,但囿於觀測技術的限制,我們多半是利用這些行星對其環繞的恆星造成的影響間接推測出系外行星的存在。例如:都卜勒效應-當行星與恆星彼此環繞在兩者的質量中心時,測量恆星接近與遠離時,產生光譜的週期變化;或是掩星效應(transition)-當行星公轉至恆星前方時遮掩星光,測量恆星亮度的週期性變化。現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科學家們終於能夠直接觀察到系外行星的模樣了。
加拿大Herzberg Institute of Astrophysics的Christian Marois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Mauna Kea山上的Gemini North和Keck II望遠鏡,藉助了日冕儀(coronagraph)以及自適應光學系統(adaptive optic systems)的技術【註一】,在飛馬座的HR 8799-這顆距離我們130光年、年輕的A型恆星附近,在紅外波段拍攝到了三顆行星HR 8799 d、HR 8799 c,和HR 8799 b的影像,它們分別距離其母恆星24、38,與68 AU(海王星距離太陽約30 AU)。
由於行星內部沒有進行核融合反應,一旦巨型行星形成之後,便會不斷散熱,輻射出成長時期所累積的熱量,而變得越來越昏暗,科學家可以行星的亮度與年齡來估計行星的質量。Marois等人結合幾個不同波段的紅外影像,並與巨型行星演化的理論模型相比較,估計出這三個行星的質量分別為木星質量的10倍、10倍,及7倍。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Paul Kalas等人,則是利用哈柏太空望遠鏡,在南天著名亮星-南魚座的α星北落師門(Fomalhaut)-距離我們僅僅25光年、同為年輕的A型恆星近旁,在可見光波段拍攝到了一顆行星Fomalhaut b。經過1.73年的觀測,Kalas等人確認它為環繞的行星、而非另一背景恆星,它與母恆星的距離約為119 AU。科學家藉著圍繞在北落師門外、未受到重力擾動的塵埃帶推算,Fomalhaut b不會大於3倍的木星質量。再佐以行星大氣模型的計算,Kalas等人認為,Fomalhaut b的大氣溫度相當低,僅約400 K,而且可能擁有一個行星環。若他們的預測正確的話,這會是我們在目前在太陽系外所見到最低溫和質量最小的天體。
這兩個研究已發表在2008年11月28日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並替系外行星觀測開啟了新的紀元:原來巨型行星可以形成於更遠的軌道上【註二】,成為新的行星族群。除此之外,科學家並未排除,在接近兩恆星的軌道上,有類似地球的行星存在。若想要親眼看見、並確認系外類地行星的存在,我們才正起步呢!
【註一】日冕儀可以遮蓋住母恆星的耀眼光芒,使得我們可以看到在其近旁昏暗行星的存在。自適應光學系統的原理則是改變鏡面的形狀,來修正影像受到大氣擾動所產生的變形。
【註二】過去以間接方式發現的行星,軌道半徑大多小於5 AU。
原始論文
Kalas, P. et al., "Optical Images of an Exosolar Planet 25 Light Years from Earth", Science, 322, 1345 (2008)
Marois, C. et al., "Direct Imaging of Multiple Planets Orbiting the Star HR 8799", Science, 322, 1348 (2008)
Marley, M., "Exoplanets--Seeing Is Believing", Science, 322, 1335 (2008)
Editor: Seline
轉載自科景網站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420
新聞來源: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08/11/13-01.html?ref=hp
http://www.eurekalert.org/features/kids/2008-11/aaft-esi110708.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