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31_超新星也有3D版!

  3D電影「阿凡達」可能會在地球打破電影票房紀錄,但另一場3D事件也正在太陽系外引起軒然大波!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的天文學家,利用一種稱做「光回聲」的現象,重建了一顆巨大恆星死亡時爆炸的3D場景。

  這種回聲的現象,是因為超新星產生的閃光,被星系中不同位置的塵埃雲反彈回來所造成的。就像巧妙擺放的鏡子,這些反射能告訴我們許多關於這場巨大爆發的細微末節。

  仙后座A是330年前,第谷所觀測到的超新星遺骸,根據重建的3D影像顯示,圖中綠色部分傳播的速度,要比其他地方快了每小時1500萬公里,也因此在此張圖中,仙后座A死亡的影像看來並沒有呈現球狀對稱的分佈。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3/scienceshot-supernovaenow-in-3-d.html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30_LHC標記了物理的「新領地」

  本週二,物理學家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中,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撞擊次原子粒子,想要製造一個137億年前讓宇宙誕生的大霹歷迷你版,以提供出對早期宇宙中物質的演化和性質新的見解。

  科學家說,關於這次高速撞擊的第一批結果應該會在幾個月內發表,不過更有可能是今年年底。

  CERN為了讓實驗有重大的進展,所以以得到足夠的數據為目標,決定將LHC運行 18至24個月。只要他們一「重新發現」已知的標準模型粒子,LHC實驗將會計畫性地搜尋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前提是要找尋新的物理。

  在這個運作後,LHC將關閉以進行例行性維護,並完成自2008年9月19日的事故後的維修和加強工程,使LHC能達到當初所設計的14兆電子伏特(TeV)。傳統上,CERN以一年當作運轉週期,其中7-8個月進行運作,4-5個月關機維護。做為一個在非常低溫環境運作的低溫機器,LHC需要花費1個月才能回到室溫,而降溫過程也需要一個月,所以一個年度中有四個月的關機維護期,對這樣的一台機器意義不大,因此CERN就決定延長運轉週期,以得到所需的較長關機維護期。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30/lhc-sets-record-for-particle-collisions-marks-new-territory-in-physics/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9_小精靈吞下死星

  土衛一Mimas之前就相當引人注意,因為它有個像「星際大戰」影片中太空要塞「死星(Death Star)」的隕石坑。而卡西尼號最新拍攝的Mimas高解析溫度分佈影像更有趣了!其中特別高溫的區域看起來就像是小精靈正要一口吞下「死星隕石坑」(它的正式名稱是「赫歇爾隕石坑」),還有隕石坑壁上明顯的亮暗條痕。現在,準備戴上你的紅綠眼鏡,欣賞立體的赫歇爾隕石坑吧!

  這些影像是由卡西尼號在2月13日所拍攝的,原本天文學家預期會看到平緩的溫度變化,最高溫應該出現在接近中午時分的赤道。但是所拍攝的影像卻顯示,最溫暖的區域(約攝氏零下181度)出現在Mimas盤面邊緣的早晨時分,形成了經典電玩「小精靈」的形狀。Mimas其他地區的溫度更冷,只有攝氏零下196度。另一個較小的溫暖區則出現在小精靈嘴巴的地方,也就是赫歇爾隕石坑附近,溫度約攝氏零下189度,此區溫度較高的原因,可能是約5公里高的隕石坑壁能讓熱量留在隕石坑內。

  但像小精靈的V狀高溫區域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天文學家猜測可能是由於Mimas表面的兩種質地:較老較密的雪和較年輕的粉狀雪,兩者的差異所造成的。較密的雪能導熱較快,所以白天時表面溫度較低;粉狀的雪保溫效果較佳,能將熱量留住,所以表面溫度較高。

  即使表面質地是造成溫度差異的原因,天文學家仍然想瞭解為何在這兩個區域之間會有如此明顯的界線。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造成赫歇爾隕石坑的撞擊融化了表面的冰層,產生的水散佈之後,又凝結成堅硬的表面。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之後的隕石撞擊對此堅硬表面沒有影響,仍費疑猜。

  由於土星外圍的E環持續補充新鮮冰粒,Mimas的表面應該要很明亮,但是此次飛掠的可見光影像卻顯示出明顯的亮暗對比。在明亮的隕石坑壁上,可以看到深色的條痕往下延伸(圖中的紅色箭頭);或是在隕石坑壁的底部有連續的深色堆積物(圖中的綠色箭頭)。

  天文學家們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由於隕石撞擊或是表層的冰本來就含有雜質,Mimas逐漸累積了深色的矽化物或碳質顆粒。當明亮的冰被溫暖的陽光蒸發後,就留下了這些深色物質。重力將這些深色物質沿著坑壁往下拉,暴露出藏在下面的明亮冰層。在其他土衛上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由於E環持續供給Mimas新鮮冰粒,這將有助於天文學家估計在其他衛星上的狀況。

  您可以在以下網站看到更多Mimas的最新影像:http://www.ciclops.org/view_event/132/Closest_Views_of_Cratered_Mimas?js=1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9/pacman-eats-the-death-star/#more-61205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6_哈柏望遠鏡透過微重力透鏡證實了宇宙加速

  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宇宙是加速膨脹的嗎?那就看看哈柏太空望遠鏡的成果吧。一個國際天文團隊確認了宇宙是加速膨脹的事實。這個團隊深入研究了超過446,000個在COSMOS(Cosmological Evolution Survey)像場中的星系,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來自哈柏望遠鏡的搜尋。

  COSMOS計畫花費了將近一千個小時的哈柏望遠鏡觀測時間,使用了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ACS)對著同一個宇宙區塊進行了575次稍微重疊的拍攝。除了哈柏望遠鏡的資料,研究人員還使用了從地面望遠鏡所測量到的194,000個星系的紅移資料。

  天文學家為了可以「秤」出在那麼遙遠的太空中的大尺度物質分佈情況,因此他們解讀遙遠星系的形狀扭曲資訊(此現象稱為微重力透鏡)。最後在如此規模和細膩的研究下,確認出宇宙的加速膨脹,是由一個被稱為暗能量的神祕成份所造成。此外,還驗證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重力透鏡效應是取決於紅移。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及天文物理」(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6/hubble-confirms-cosmic-acceleration-with-weak-lensing/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4_炫麗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宣傳短片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預計在2014年發射,工作團隊推出了最新的宣傳短片,請您先睹為快!

  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www.jwst.nasa.gov/

  您可以在iTunes上訂閱NASA頻道(http://itunes.apple.com/podcast/nasa-goddard-shorts/id283424434),欣賞更多影片。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4/sexy-new-james-webb-space-telescope-trailer/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3_IMAX最新巨獻-「哈柏3D」!

  IMAX 3D電影正夯,IMAX推出最新巨獻-「哈柏3D」!

  這部電影描述了宇宙的壯麗無垠,而我們是何其有幸,能活在這個充滿驚奇探索的時代!因為哈柏太空望遠鏡,我們目睹了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時空。我們見證了歷史,也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這部電影記錄了哈柏太空望遠鏡20年來的點滴,特別是最後一次的維修任務STS-125,這部影片中大多數的鏡頭都是用一般正常的高科技攝影機拍攝。但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貨艙上的 IMAX 3D 攝影機也隨行記錄,1600多公里的影片經過剪輯,濃縮成8分鐘長的3D影片。

  最令人驚奇的是由哈柏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真實照片,經過3D的影像處理之後,觀眾彷彿身歷其境,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星際旅行!

  您將飛越獵戶星雲,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峽谷俯衝而下,見證恆星形成的歷史畫面。抵達遙遠的室女座星系團,有令人驚奇的黑洞,穿過時光隧道,目睹早期星系奇形怪狀的模樣!也有STS-125任務帶回來的最新畫面,在多波段下的恆星之海,再看遠一些,還有星系交織形成的網狀結構!

  哈柏太空望遠鏡使我們得以窺見宇宙之美,這些令人摒息的畫面帶給人們敬畏與驚嘆,和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人類是如此渺小。如果有機會的話,千萬別錯過這部影片,您的視野將從此改變!

  等不及要來一趟星際旅行了嗎?先看看預告片吧!

  「哈柏3D」的官方網站:http://www.imax.com/hubble/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3/review-hubble-3-d-imax/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3_天空龍

  這幅影像是由位在智利歐南天文台的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所拍攝,照片中看起來就像隻在天空中舞動的龍,它的編號是NGC5189,一個由紅色和綠色宇宙煙火裝飾的S形行星狀星雲。但這是隻沒有呼吸的龍,因為五顏六色的「煙塵」,就是恆星死亡的信號。

  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會從外層大氣開始逸散物質,然後便形成行星狀星雲。其中有些形狀跟馬勃菌(puffballs)一樣圓,像巨大的肥皂泡泡或是大型行星(命名的由來);但其他的就像NGC5189一樣,是個複雜的圖騰。

  這個行星狀星雲呈現出特別的「S」形外觀,中間棒狀結構像是恆星逸散氣體所形成的內環,在天空中的側視投影。對於簡單球狀的恆星製造出這麼複雜的對稱結構,其中詳細的物理過稱,目前還是個爭議。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恆星可能有個軌道很接近的伴星,經過一段時間,由進動所造成的軌道漂移,最後才導致這個複雜的圖形。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3/chinese-dragon-in-space/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1_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曾經歷「成長高峰」

  透過重力透鏡,回頭觀看早期的宇宙,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曾經歷快速且激烈形成恆星的成長高峰。編號SMM J2135-0102的遙遠星系正以銀河系250倍的速度製造著新恆星。觀測到這些光的時間尺度,大約是100億年以前所產生的,也就是大霹靂發生後的30億年。

  SMM J2135-0102是被歐南天文台所屬的Atacama探路者實驗望遠鏡(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 APEX)發現。後續的觀測中進一步的使用夏威夷山上的次毫米波陣列(Sub-Millimeter Array, SMA)觀察鄰近星系的重力透鏡效應。

  此次結果顯示星系中有四個恆星形成區,每個區域都比銀河系中的恆星形成區亮超過100倍,就像是獵戶座星雲一樣,估計觀測到的恆星形成速率大約是每年250個太陽。

  雖然科學家還不了解為何恆星會快速的形成,但研究結果對於宇宙歷史中的關鍵點提供了新的見解。SMM J2135-0102正處於恆星誕生的主要時期,透過研究它和其他年輕宇宙中的遙遠星系,天文學家希望可以學到更多關於銀河系和其他鄰近星系的歷史發展。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1/galaxies-in-early-universe-experienced-growth-spurt/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1_天鵝座變星無預警爆發!

  日本業餘天文學家在3月11日發出警報,可能在天鵝座發現了一顆新的8等新星,但很快地天文學家就知道,這是已知變星天鵝座V407無預警的類新星爆發。一般來說,天鵝座V407是顆亮度在12到14等間變化的平凡變星,究竟為什麼它的亮度會忽然增加呢?

  天鵝座V407是個共生變星(symbiotic variable),共生變星是密近的互擾雙星系統,通常是由紅巨星和較熱較小的白矮星組成,它們繞著雲氣中的共同質心旋轉,典型的變星包含了M型巨星,它吹出的恆星風將質量轉移到較熱的白矮星上。而恆星風被白矮星游離,則形成了共生星雲(symbiotic nebula)。

  共生變星是個相當複雜的系統,有許多原因可能會造成亮度變化。雙星運動會造成週期性亮度變化;紅巨星的脈動;恆星周圍的塵埃可能會遮住星光;星斑也會使亮度減弱;白矮星從紅巨星吸積物質並加熱時,也會輻射出能量;這些物質也有可能在白矮星周圍形成吸積盤,就像矮新星;吸積到白矮星的物質可能會造成準週期震盪,如果吸積速率忽然增加,或是吸積盤上的物質達到不穩定的臨界點,墜落到白矮星的表面,共生系統可能就會發生類新星爆發。

  大約有20%的共生變星其巨星為米拉型變星,這種變星有充滿塵埃的殼層。天鵝座V407就是個充滿灰塵的共生米拉型變星。由於米拉型變星的脈動,它們會有少數幾等的亮度變化。天文學家之前從未在這種互擾雙星中看到類新星爆發,因此當日本業餘天文學家在銀盤上搜尋新星,看到這顆溫和、充滿塵埃的共生米拉型變星亮度劇增100倍時,便引起了天文學家的一陣驚呼。

  但這些都還只是故事的開始,3月13日第一幅新的光譜影像出爐,和這顆星之前的光譜,或是其他共生米拉型變星截然不同!白矮星爆發產生的藍光連續譜完全蓋過了米拉變星正常的吸收光譜,發射線則顯示出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一個是米拉變星慢速的游離恆星風,另一個看起來則像是新星爆發產生的快速膨脹的噴發物。事實上,它的光譜看起來和復發新星-蛇夫座 RS非常類似。

  典型的共生雙星,尤其是共生米拉型變星的爆發,通常要幾個月才會達到最大亮度,也沒有明顯的質量噴發。但這次天鵝座V407的爆發是個快速演化的劇烈事件,更像是復發新星如蛇夫座RS和北冕座T的爆發。天鵝座V407可能要歸類為少見的共生復發新星。

  如果這些還不夠曲折離奇,3月19日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 Ray Space Telescope)上的儀器大天域望遠鏡(Large Area Telescope,LAT),觀測到了這顆星的伽瑪射線輻射!在這之前尚未有其它的共生雙星在伽瑪射線波段被偵測到。伽瑪射線可能是由於震波造成噴發物質的加速,和其被系統內的強烈磁場捕捉所造成的。

  就像其他的新星和復發新星爆發,這次爆發可能會維持數週或數月,亮度的變化會相當複雜且有趣。由於巨星伴星正在流失質量,此系統可能有大量的環星物質,白矮星產生新星爆發所產生的噴發物殼層膨脹時,會和這些物質產生交互作用,形成各種變星的現象。

  天鵝座V407現在已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天文學家和業餘天文愛好者將會緊盯它的變化。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1/unprecedented-eruption-catches-astronomers-by-surprise/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18_終於有顆「正常」的系外行星了!

  CoRoT衛星發現的系外行星又再添一筆。這個氣體巨行星特別之處是它的溫度夠低,可以維持液態水的存在。Corot-9b繞行母恆星的距離和水星差不多,是目前所發現的系外行星中軌道最遠的其中一個,它的內部與木星和土星相似,母恆星的溫度則較太陽略低一些。

  它的的溫度介於攝氏-23°至157°C之間,半徑是木星的1.05倍,但質量則僅有木星的84%,因此密度也只有每立方公分0.90 克,為木星的68%。像我們太陽系內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一樣,Corot-9b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另外也含有20個地球質量以上的其他元素。

  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已經超過400個,其中70個是以「凌日法」-也就是觀測行星經過母星前方時造成微小光度變化-所發現的,Corot-9b的特別之處,是它和母星的距離,比其他以此種方法發現的行星還要大了10倍!也因此它的氣候非常溫和,日夜溫差也不大。

  Corot-9b位在巨蛇座方向的1500光年之外,每95天我們就能看到它經過母恆星前,為期8小時。針對這顆行星的研究將有助於更進一步瞭解中低溫行星的大氣層和化學成分。

  這篇最新的發現「A transiting giant planet with a temperature between 250 K and 430 K」刊登在本週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18/finally-a-normal-exoplanet/#more-60043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17_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看見最早的黑洞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看見已知最早的兩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最新發現刊登在本週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論文的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大學的江林華表示,它們可能是誕生在沒有塵埃的環境中的第一代類星體,還在演化的早期階段。類星體是擁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大質量星系,其中心的緻密區域。

  我們的星系和宇宙充滿了塵埃,但是天文學家相信在非常早期的宇宙是沒有塵埃存在的,因此,最原始的類星體應該也是如此,但在這之前一直都尚未觀察到「乾淨(缺少塵埃)」的類星體。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觀測了記錄上最小的兩個類星體,它們距離地球130億光年。J0005-0006和J0303-0019最先是在史隆數位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的可見光影像中被發現,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卓太空望遠也觀測了其中一個天體的X射線。在類星體周圍的氣體逐漸掉入時,類星體會發出從X射線、紫外線,到可見光各個波段的輻射。類星體發出的光非常亮,因此即使它們遠在宇宙的邊緣,還是能夠被偵測到。

  當江林華等人計畫在2006-2009年之間,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觀測J0005-0006和J0303-0019時,這兩個目標在一群類星體中並不顯眼。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量測了它們的紅外線輻射,和另外19個類星體一樣,屬於目前已知最遙遠的類星體,在這些類星體旁,都有超過一億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工作波段是在紅外線,因此正適合用來觀測塵埃被黑洞吸積加熱所產生的溫暖光芒。但在這21個類星體中,J0005-0006和J0303-0019看起來卻沒有熱灰塵的存在。因此這兩個早期的黑洞,應該是在大霹靂之後數十億年內,宇宙的塵埃才剛開始形成時誕生的。早期宇宙中還沒有任何分子能夠凝結形成塵埃,這個過程所需的元素,要到更晚的時候,才能由恆星製造出來。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樊曉暉如此表示。

  天文學家也發現,熱塵埃的數量和黑洞的質量有關:當黑洞吸積物質成長時,塵埃也有時間在周圍逐漸形成。在J0005-0006和J0303-0019核心的黑洞,是在早期宇宙中量測到最小質量的黑洞,這表示它們還很年輕,灰塵還尚未在周遭形成。

  本研究中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是在2009年5月液體冷卻劑用完-也就是「溫暖任務」(warm mission)之前-所進行的。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17/spitzer-spies-earliest-black-holes/#more-59922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15_火衛佛伯斯的最新影像

  歐洲太空總署(ESA)發佈火衛佛伯斯(Phobos)的最新影像,照片中呈現了這顆岩質衛星的細部結構,甚至還有立體影像。這些照片是由火星快車號 (Mars Express)在2010年3月7日以近距離飛掠佛伯斯所拍攝的。火星快車號以極為橢圓的繞極軌道環繞火星,每五個月就會接近佛伯斯,這也是目前火星軌道上唯一能離火星夠遠,因此可以近距離拍攝佛伯斯的太空船。佛伯斯和我們的月亮一樣,一直以同一面面對它的行星,因此想要拍到佛伯斯的背面,一定得要飛到軌道的外側,火星快車號就在3月7、10、13日以此方式飛掠佛伯斯。現在,就戴上你的3D眼鏡,看看佛伯斯吧!

  佛伯斯的形狀不規則,大小約為27 × 22 × 19公里,它的起源目前仍備受爭議。由於它的表面特徵和碳質C型小行星類似,因此有可能是由火星捕獲而來,但捕獲的機制,和它的軌道是如何演化成火星的赤道面,目前仍無法解釋。另一種可能是它在火星周圍形成,是行星形成的殘骸。

  俄羅斯計畫在2011年發射Phobos–Grunt任務(Grunt意為土壤)降落佛伯斯,將會蒐集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作進一步的分析。此任務也將實驗微生物是否能在外太空存活,以研究胚種論的可能性。由於操作和降落安全性的考量,目前選擇的降落地點將會是在佛伯斯背面5°S-5°N、230-235°E的區域。火星快車號利用高解析立體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將為Phobos–Grunt任務提供許多有用的資訊。

  火星快車號在三月底之前仍會飛掠佛伯斯,並持續以高解析度攝影機和其他儀器蒐集數據資料。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15/new-images-of-phobos-from-mars-express-flyby/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14_太陽風造成火星大氣層流失

  最新的研究顯示,太陽風脈衝的壓力使得火星的大氣層正在不斷地流失。

  天文學家分析太陽風的資料以及火星大氣層的流失速度,發現火星大氣層並不是以相同的速度流失,而是會有突然性的爆發,而這些突然性的爆發和太陽風的共轉交互作用區(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s,CIRs)有關。共轉交互作用區是指高速的太陽風撞擊到慢速的太陽風時,所產生的高壓脈衝。當這些高壓脈衝經過火星時,能帶走火星大氣層中的粒子。

  天文學家發現,當共轉交互作用區經過火星時,大氣層粒子流失的速度是平常的2.5倍,此時的火星物質流失佔了全部的1/3。

  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天文學家Mark Lester表示,地球由於有磁場保護,可以免於太陽風所造成的大氣流失。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瞭解火星大氣層的演化。本篇研究發表在「AGU journal Geophysics Research Letters」期刊。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3/100312133725.htm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9_大型重覆爆炸停止早期宇宙恆星形成

  科學家預測,在早期宇宙,曾發生大災難事件而造成星系中的恆星誕生停止,現在他們找到證據了。科學家使雙子星天文台的近紅外積分場光譜儀(Near-Infrared Integral Field Spectrometer,NIFS)對SMM J1237+6203和其他在銀河系附近擁有類似性質的巨型星系進行觀測。

  根據他們的發現,在大霹靂發生的30億年後,巨大的星系發生一系列威力比原子彈大上數兆倍的爆炸。在幾百萬年期間,每分每秒都發生著爆炸。而這個災難性的事件會使恆星形成機制關閉且星系停止擴張。

  這些爆炸吹散了形成恆星所需的氣體,使其擺脫星系的重力拉扯,被視為調節了星系的生長。

  科學家相信過程中大量的能量激增不是來自星系中央黑洞吸積盤的外流,就是超新星所產生的強大陣風。有些理論家認為,這些能量可能防止了新的恆星形成,但目前為止仍然缺乏證據。因此研究小組目前正計劃著研究早期宇宙中其他大型恆星正在形成的星系,看看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

  此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9/massive-repeated-explosions-halted-star-formation-in-early-universe/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6_太陽系旅遊指南

  低油耗節能的星際旅行可能嗎?如果利用行星際運輸網漫遊太陽系,是可以達成的。行星際運輸網是位在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s)間的低能量轉換軌道,這是因為重力作用而構成的。只要您有充足的耐心和不介意迂迴的前進到目的地,理論上,這是能最經濟地使用燃油的路線。

  在此,您先想像整個太陽系是一個可被重力井扭曲的塑膠軟墊,而行星就在這個太陽所主導的重力井中,製造出不同深淺的窪地。在每各窪地間是相對平坦的區域,在這上面移動比從窪地中的陡坡爬上來要省力的多。

  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坦區域就是L1(Lagrange point 1),而在地球遠離太陽一邊的則是L2。拉格朗日點所代表的就是,不同行星軌道間最低能量轉換的交界處。太陽系就像是由時空曲面建構的大型滑板公園,您可以離開L1,移動到金星,或是繞過地球經過L2,出發到火星去,然後休息片刻,再參訪木星。

  行星際運輸網原理已被多架太空船所探用,例如NASA的創世紀太空船和ESA的SMART-1太空船。所以就算是旅費拮据的旅行者,只要使用行星際運輸網一樣可以傲遊太陽系,但是要記得準備好毯子,因為這將是個非常漫長的旅程。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6/astronomy-without-a-telescope-–-the-hitchhikers-guide-to-the-solar-system/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4_科學家的結論:小行星殺死了恐龍

  「6千5百萬年前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爭論著這個問題。現在,一個由41位國際專家所組成的研究小組,得到了結論:罪魁禍首是一顆直徑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地球上墨西哥的Chicxulub地區,因而造成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在全球的這個時期的地層,都存在著撞擊的證據。但仍有一些學者認為,此一時間,在印尼群島上的火山群產生大規模的爆發才是滅絕的主因。然而,根據此小組歸納證據後的研究模型顯示,結果是傾向支持撞擊假說。

  在撞擊假說中,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是原子彈的10億倍。撞擊後會產生大規模的熱浪和海嘯襲擊世界各地,造成立即性的毀滅。此外,大量的灰塵、 碎屑和氣體會被釋放到大氣中,導致地表冷卻,造成全球性的寒冬;低光度和海洋酸化,滅絕了仰賴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植物和依賴它們的物種。在這個導致了黑暗和全球寒冬的可怕事件中,滅絕了超過70%的已知物種。而小型哺乳動物在當時因為比笨重的恐龍更能適應環而生存了下來,為之後地球上所出現的哺乳類動物和人類鋪了條路。

  該論文已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4/scientists-come-to-a-conclusion-asteroid-killed-the-dinosaurs/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3_最美麗的「藍色星球」

  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在Flickr相簿中張貼了一系列我們家園的影像,這些被稱為「藍色大理石」的精彩照片是目前為止最詳細的地球真實影像。2001年時,科學家和插畫家歷時數個月,使用衛星資料一同觀察著我們星球上的地表、海洋、海冰和雲系,然後把地球上每平方公里的真實照片拼成一大幅馬賽克影像。

  只要不是用在有稅收問題的用途,這些照片將免費提供給教育機構、學術機構、博物館和民眾使用。

  有空的話,您可以仔細比較最新的影像(上圖)和1968年阿波羅17號所拍得的照片(下圖)之差異。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3/best-blue-marble-images-yet/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2_火星勘測軌道衛星發現廣大的地下冰層

  當然,月亮的北極有水冰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了,但火星也有!利用雷達測量火星北半球的中緯度區域,顯示在地表下也有大量的冰存在。

  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的淺層雷達儀發現,在赤道到北極中間崎嶇的Deuteronilus Mensae區域,地表下的冰延伸達好幾百公里。JPL的科學家Jeffrey Plaut表示,地下冰並不是單獨存在,在此區域雷達在許多位置都偵測到很厚的地下冰層。

  淺層雷達儀繪出了地下冰河和峽谷的地圖,發現最容易發現地下冰的區域,是在方山和陡坡之下的峽谷或隕石坑中。研究團隊對此面積相當於加州的區域,做了超過250次的觀測之後,認為這些冰是區域性的冰層後退所留下的遺跡。

  Plaut等人的假設是,在過去一段不同的氣候期時,整個區域都被冰層覆蓋,但當氣候開始變乾,只有表層受到遮蔽的部分有冰留下來。這些地下冰層在火星非極區冰中佔了很大的一部份。將來的火星任務或許有可能挖掘這些地下冰層,因為它們記錄了當時降水和流動的環境。

  火星勘測軌道衛星將持續觀測此區域,期能提供更多有關地下冰層的資料。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2/mro-radar-maps-extensive-subsurface-martian-ice/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1_月球北極發現水冰了!

  「如果月球上有水,那應該有多少呢?」這是個長久以來的疑問。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一號(Chandrayaan-1)上的輕量級合成口徑雷達Mini-SAR,偵測藏於月球北極的水冰,發現有超過四十個小隕石坑存在著水冰,這些隕石坑的尺寸從直徑2公里到15公里都有。雖然水冰的量和每個隕石坑的深淺有關,但初步估計所發現到的總量最少有6億公噸。另外,Mini-SAR去年就曾繪製出月球極區長年在陰影底下的隕石坑。

  這個雷達是利用無線電波反射後的偏極化特性去偵測月表,結果接收到的偏極化特性跟水冰很類似。在此之前,NASA的LCROSS太空船曾偵測到氣態水;而月船一號上的另一個儀器—月球礦物偵測器(Moon Mineralog Mapper, M3)也曾探測到水分子。最近的研果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1/water-ice-found-on-moons-north-pole/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01_鳳凰號依然沉默

  NASA於二月時,再次對鳳凰號火星探測車(Phoenix Mars Lander)進行探查,一如所料,仍然沒有回應。一月的時候恰逢火星上的春季,鳳凰號所處的北極地區開始融冰,所以NASA試圖重新連繫鳳凰號。理論上,日照應該足以讓太陽能板運作,讓探測車充電並「打電話」回地球上的老家。

  這是NASA的火星奧德賽號(Mars Odyssey orbiter)的第二次探查行動,第一次是在一月的時候進行,也是沒有收到任何訊號。但是隨著火星天一天一天的過去,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會愈來愈高,照射到探測車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目前已預定在四月初的時候進行第三次探查,為太陽真的使探測車奇蹟般的甦醒做準備。四月的時候,太陽會持續在火星的地平上,不會下山。

  現在是春天的中期,每個火星天太陽會出現大約22小時。這個照度可以跟鳳凰號任務中期時所媲美。

  鳳凰號已被預先設定了甦醒模式,只要它能渡過火星北半球的冬季的惡劣氣候。目前它已經在極低溫的環境中經歷了一個地球年了,而且在這數個月的永夜中,甚至可能被好幾英呎的冰所覆蓋。和精神號及機會號不同的是,鳳凰號沒有能抵擋火星上冬季氣候的設計。

  鳳凰號運作了5個月,比預計的3個月還多。在這5個月中,發現了火星上有水和營養物質,如果有火星形態的生物存在的話,將是個適合居住的環境。它在2008年11月2日,因為火星上的風暴使得懸浮粒子增加,減弱了太陽光,造成太陽能板無法提供足夠的電力而進入了冬眠,和地球上失去了連絡。目前科學家們期待它能再次高飛,讓科學能再有新進展。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01/phoenix-still-silent-as-martian-ice-recedes/#more-5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