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329_小精靈吞下死星

  土衛一Mimas之前就相當引人注意,因為它有個像「星際大戰」影片中太空要塞「死星(Death Star)」的隕石坑。而卡西尼號最新拍攝的Mimas高解析溫度分佈影像更有趣了!其中特別高溫的區域看起來就像是小精靈正要一口吞下「死星隕石坑」(它的正式名稱是「赫歇爾隕石坑」),還有隕石坑壁上明顯的亮暗條痕。現在,準備戴上你的紅綠眼鏡,欣賞立體的赫歇爾隕石坑吧!

  這些影像是由卡西尼號在2月13日所拍攝的,原本天文學家預期會看到平緩的溫度變化,最高溫應該出現在接近中午時分的赤道。但是所拍攝的影像卻顯示,最溫暖的區域(約攝氏零下181度)出現在Mimas盤面邊緣的早晨時分,形成了經典電玩「小精靈」的形狀。Mimas其他地區的溫度更冷,只有攝氏零下196度。另一個較小的溫暖區則出現在小精靈嘴巴的地方,也就是赫歇爾隕石坑附近,溫度約攝氏零下189度,此區溫度較高的原因,可能是約5公里高的隕石坑壁能讓熱量留在隕石坑內。

  但像小精靈的V狀高溫區域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天文學家猜測可能是由於Mimas表面的兩種質地:較老較密的雪和較年輕的粉狀雪,兩者的差異所造成的。較密的雪能導熱較快,所以白天時表面溫度較低;粉狀的雪保溫效果較佳,能將熱量留住,所以表面溫度較高。

  即使表面質地是造成溫度差異的原因,天文學家仍然想瞭解為何在這兩個區域之間會有如此明顯的界線。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造成赫歇爾隕石坑的撞擊融化了表面的冰層,產生的水散佈之後,又凝結成堅硬的表面。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之後的隕石撞擊對此堅硬表面沒有影響,仍費疑猜。

  由於土星外圍的E環持續補充新鮮冰粒,Mimas的表面應該要很明亮,但是此次飛掠的可見光影像卻顯示出明顯的亮暗對比。在明亮的隕石坑壁上,可以看到深色的條痕往下延伸(圖中的紅色箭頭);或是在隕石坑壁的底部有連續的深色堆積物(圖中的綠色箭頭)。

  天文學家們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由於隕石撞擊或是表層的冰本來就含有雜質,Mimas逐漸累積了深色的矽化物或碳質顆粒。當明亮的冰被溫暖的陽光蒸發後,就留下了這些深色物質。重力將這些深色物質沿著坑壁往下拉,暴露出藏在下面的明亮冰層。在其他土衛上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由於E環持續供給Mimas新鮮冰粒,這將有助於天文學家估計在其他衛星上的狀況。

  您可以在以下網站看到更多Mimas的最新影像:http://www.ciclops.org/view_event/132/Closest_Views_of_Cratered_Mimas?js=1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2010/03/29/pacman-eats-the-death-star/#more-612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