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在臺大實驗林管理處梁治文副處長的致詞下揭開序幕,首先登場的是有關恆星形成的議程,清華大學賴詩萍老師介紹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觀測到最年輕的「原始行星盤」,而且它的年齡比大多數的理論預測還年輕,也打破天文學界之前認為「克卜勒盤」無法在恆星形成早期階段(class 0)形成的理論。
第二階段的口頭發表和緻密天體相關,清華大學譚栢軒博士報告有關低質量X射線雙星(low-mass X-ray binaries,LMXBs)中,物質由伴星吸積到中子星上所形成的毫秒波霎(millisecond pulsars)。這種天體可以在數年的極短時間尺度內,由磁場旋轉所驅動的電波波霎,轉換為由伴星吸積物質所驅動的X射線波霎,反之亦然。

晚間舉行歡迎茶會及壁報欣賞,交流氣氛相當熱絡,共有64份壁報論文參加,內容涵蓋太陽系、恆星形成、恆星、星團及星際塵埃、X射線天文學、系外天文學、觀測儀器、教育推廣等等。為了獎勵研究生投稿,天文年會特別設置了壁報論文獎,評審工作也在此時進行。
在教育推廣部分的壁報論文部分,北一女和清華大學天文所共同合作的第二期高瞻計畫「星.雲.行動」,延續去年的工作,以光譜在天文上之應用,由12位跨科教師協同設計光譜入門、觀測工具、恆星演化、宇宙論四個模組化課程,課程領域涵蓋物理、化學、地科、英文、數學與資訊,並且與專題研究課程互相搭配,其中一組同學即將參加今年7月21-25日在宜蘭舉行的全國科展。學生也數度前往鹿林天文台進行觀測,藉此學習專業天文觀測實務原理、觀測目標選擇策略與影像處理的方法。在2013年7月的觀測活動中,北一女師生團隊很幸運地意外拍攝到超新星SN 2013ej爆發,成為全球第1個得到SN 2013ej爆發光度資料的團隊。您可以在計畫網站http://ace.fg.tp.edu.tw取得相關的教案及教材,北一女也陸續舉辦了數次教師工作坊和觀測研習活動,有興趣的高中教師不妨多加留意相關訊息。

- 延伸閱讀:The Evolution of Protostars: Insights from Ten Years of Infrared Surveys with Spitzer and Herschel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頒發天文學會首屆的天文研究獎-「天問獎」及普及天文獎-「譚天獎」。「天問獎」的首屆得獎人是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賀曾樸所長,因其對天文研究的卓越貢獻而得獎,他的研究興趣包含分子光譜學、分子外流、超大質量黑洞,此外賀所長擔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10年的期間,致力推動臺灣天文發展,投入尖端觀測儀器研發及前沿天文研究,在參與許多大型合作計畫的同時,奠定臺灣天文發展的根基:建立人力資源、發展技術專業能力、開發工業界的合作夥伴,並推動臺灣參與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st Asian Core Observatories Association,EACOA)。
- 延伸閱讀:賀曾樸先生小傳


普及天文獎-「譚天獎」的首屆得獎人是臺北市立天文教育館(以下簡稱天文館),以表彰其對天文教育推廣與天文知識普及的卓越貢獻。天文館前身為中山堂天文臺及圓山天文臺,1996年改制落腳士林基河路,設有展示場、宇宙劇場、立體劇場、望遠鏡觀測室、宇宙探險軌道車等設施,是台灣第一座以天文為主題的博物館,自成立迄今參觀民眾已逾1千5百萬人次。除了寓教於樂的設施外,天文館積極與國內外學術、文教、媒體合作,配合時事辦理各項天象說明與教學,並且發展多樣化的教育推廣活動。賀所長先前在致詞時也提到,當年天文館成立,相當程度地帶動國內的天文風氣。天文館館陳岸立館長在得獎致詞中,特別感謝學界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並提到目前天文館正積極地進行展示場更新,成立多項任務小組,期能以求新求變的態度,為天文推廣教育再創新猷。
- 延伸閱讀:臺北市立天文教育館教育推廣成就
頒獎過後,緊接著進行的是太陽系與系外行星相關的口頭發表,中研院的
史玫格(Megan Schwamb)博士介紹了公民天文學中的「行星獵人」(Planet Hunter)計畫,有興趣的天文愛好者,不妨親自到計畫網站http://www.planethunters.org/,在克卜勒計畫的資料庫中挖寶,體驗搜尋系外行星的樂趣!


第三日的大會科普演講是由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及美國耶魯大學教授Debra Fischer擔綱,Fischer教授是研究和搜尋系外行星的權威,個人就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系外行星,其中包括於1999年首次發現的系外行星系統,她帶領的研究團隊也發現了30多顆熱木星(hot Jupiters)。在演講「How will we find another Earth? 」中,Fischer教授介紹了過去20年來系外行星研究的進展,藉由都卜勒效應和系外行星凌日的技術,我們可以分別得到系外行星的質量和半徑,便能進一步推估其密度。自2009年克卜勒任務升空,凌日的候選系外行星數量便大幅增加至近5000個,Fischer教授根據統計分析指出,在5顆恆星中,就有可能有1顆擁有與地球大小相仿、且位於適居區的行星存在。「100 地球」(100 Earths)計畫就是希望能搜尋鄰近區域中與地球相仿的行星,而這必須要透過許多技術上的研發與創新才能達成目標。Fischer教授最後也邀請台灣的夥伴加入合作,並且回應前一天賀所長的致詞,說自己的希望就是藉由新的儀器設計「把路鋪好,然後讓路!」(My hope is to pave the road with new instrument designs and then get out of the way!)
- 延伸閱讀:100 地球計畫
- 師大地科所莊幼玲同學的「Hourly Variation of Cometary Methanol Emission」,利用毫米波望遠鏡研究彗星所產生的甲醇在小時間尺度內的變化。
- 中央天文所黃立晴同學的「Star Spot Activities of Solar-type Stars with Hot-Jupiters in Kepler Data」,利用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資料,研究有熱木星環繞的恆星表面星斑活動。
- 清華天文所李君樂同學的「Swinging between accretion and rotation-powered states for millisecond pulsar binaries」,以多波段觀測毫秒波霎,研究其在旋轉或吸積驅動兩種狀態之間的轉換。
會員大會中另一個亮點就是出席獎的摸彩,除了沿襲去年的星星、月亮、太陽獎之外,本次的參展廠商鴻宇光學及上宸光學也贊助了許多特別獎,其中的壓軸大獎-上宸光學所贊助的Celestron 12x70雙筒望遠鏡,由清華大學的賴詩萍老師獲得,賴老師現場還表示將把這個雙筒望遠鏡送給學生使用!
- 理監事改選及摸彩結果請見2014會員大會會議記錄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天文推廣辦公室(Office for Astronomy Outreach, OAO)的張師良也特別自日本來到台灣參加此次天文年會,張師良首先介紹了國際天文聯合會的組織架構,其執行委員會轄下有秘書處(Secretariat)和三個特別辦公室:天文促進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Astronomy for Development,OAD)、天文推廣辦公室、新聞辦公室(Press Office)。其中設在巴黎天文物理研究所(IAP)的秘書處負責IAU的行政、會員事務,及各部門間的協調工作;設在開普敦南非天文台(SAAO)的天文促進發展辦公室則是執行國際天文聯合會的策略計畫,利用天文幫助世界發展;設在東京日本國立天文台(NAOJ)的天文推廣辦公室負責執行天文推廣活動,經營全球業餘天文學家網絡,為國際天文聯合會在社群媒體發聲;新聞辦公室負責發布新聞稿及處理新聞議題。
天文推廣辦公室的幾個具體工作項目包含舉辦特殊天文推廣活動,像是2015「國際光年」、系外行星命名等活動,協調各國天文推廣聯絡人、業餘天文學家、天文社團,建立維護天文社團、天文台、天文機構的資料庫,與大眾溝通常見天文問題,製作天文推廣新聞報、小冊、影片,經營社群媒體,國際天文聯合會公眾電子郵件信箱答覆,以及日本國立天文台的天文推廣工作。

張師良也介紹了即將要登場的系外行星命名活動,不同於以往天體的命名權往往在發現者,現在國際天文聯合會要讓更多天文愛好者也能直接參與,各地的天文相關機構可以舉辦公眾命名活動,並且將活動推舉出的命名送到國際天文聯合會進行最後的評選和公佈作業。
- 延伸閱讀:系外行星命名
天文推廣辦公室將建立全球的天文機構社團網絡,將各地的天文活動彙整至共通的地圖和行事曆,張師良也建議臺灣能盡快推舉國家推廣聯絡人(National Outreach Contacts,NOC),作為臺灣與國際天文聯合會天文推廣辦公室的聯絡窗口。對全球天文推廣工作有興趣的天文愛好者,不妨可以訂閱國際天文聯合會天文推廣新聞報http://www.iau.org/public/publications/newsletter/,或是在國際天文聯合會新成立的臉書粉絲頁按「讚」!作為國際天文聯合會唯一設在東亞地區的特別辦公室,張師良也期待能進行更多東亞區域性的交流活動,像是在今年7月3-5日在蒙古舉行的第一屆東亞天文教育推廣工作坊,以及在今年8月18-22日於韓國舉行的亞洲太平洋區域國際天文聯合會議(Asia-Pacific Regional IAU Meeting,APRIM)上,也有天文推廣相關的議程,會中將進行2015年在亞洲舉行「公眾傳播天文」(Communicating Astronomy with the Public,CAP,為國際天文聯合會下的委員會之一,定期舉辦全球性會議)的區域性會議討論。
- 相關網頁:國際天文聯合會臉書粉絲頁
- 相關網頁:2014第一屆東亞天文教育推廣工作坊
- 相關網頁:公眾傳播天文委員會

- 相關網頁: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資料庫

- 「星系動物園」(Galaxy Zoo)http://www.galaxyzoo.org/?lang=zh_tw:星系的分類與辨識,協助天文學家研究星系演化。
- 「第四行星」(Planet Four)http://www.planetfour.org/:探索火星地表特徵,幫助行星科學家深入瞭解火星氣候。
- 「電波星系動物園」(Radio Galaxy Zoo)http://radio.galaxyzoo.org/:尋找噴流及配對宿主星系,協助天文學家發現噴發中的超大質量黑洞。
- 「尋盤偵探計畫」(Disk Detective)http://www.diskdetective.org/:找出恆星環星盤,幫助天文學家深入研究行星系統形成。
中文化的網頁相信可以讓公民科學家更樂意親近參與,此外中研院天文所也曾經於今年3月2日舉辦教師工作坊,您可以在http://taiwan.zooteach.org/找到相關的教學檔案,中研院天文所也很歡迎各級學校教師在教學上實際應用的回饋。
本次會議約於5月25日星期日下午三點半畫下句點,在年會議程委員會師大地科所管一政老師、中研院天文所王祥宇老師兩位共同主席,年會組織委員會中研院天文所呂聖元老師、台大天文所吳俊輝老師兩位共同主席,以及其他許多委員的共同努力下,年會圓滿落幕,許多天文工作者都在這一年一度的難得機會中,發表自己的工作成果,分享交流彼此的工作心得,有了滿滿的收穫,當然溪頭的滿山螢火與滿天繁星也為與會者帶來了難得的驚喜,相信與會者都有一趟相當愉快且充實的旅行,期待每位天文工作者未來一年在工作岡位上各自努力,明年相約再見!
更多天文年會照片請見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網站 http://www.asroc.org.tw/。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