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_20121016_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南門二Bb!

  天文學家在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僅4.3光年的南門二旁發現了新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和地球相仿,也是目前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所發現最輕的行星!

  這顆行星南門二Bb,以3.7天的周期繞行母恆星,與母恆星的距離僅六百萬公里,比水星與太陽的距離還近(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舒適的一千五百萬公里),因此表面可能既高溫又滿布融熔的岩石,不太適合孕育生命,雖然如此,南門二的周圍仍有可能有其他適居的行星存在!此篇研究結果發表在2012年10月17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

  天文學家先前就認為,在南門二的系統中,極有可能有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存在。2008年,天文學家利用電腦模擬此恆星系統形成後兩億年的時間,就發現有多個類地行星形成,即使在不同的參數條件下,仍至少有一個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生成,而且這顆行星的位置常常落在適居區內!

  天文學家滿懷期待地觀察了許多年,卻始終一無所獲,直到現在-他們找到了南門二Bb!利用HARPS觀察了超過四年的時間,天文學家終於確認了來自南門二Bb的微小訊號-HARPS是利用行星繞行母恆星時,對母恆星產生拉扯,而造成母恆星徑向速度的微小改變來發現行星。南門二Bb拉扯母恆星所產生徑向速度的變化小到只有每秒51公分(每小時1.8公里),這也是這種方法目前所能達到最精確的極限!

  南門二其實是個三合星系統,其中有互繞的密近雙星:南門二A和南門二B,和另一顆距離較遠的暗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南門二B和太陽類似,但小了一些,也輕了一些;南門二A雖然距離這顆行星非常遙遠,但從這顆行星看出去,仍是天空中非常明亮的天體!

  同一個團隊在1995年首度在類似太陽的恆星近旁發現行星,而時至今日我們已發現了843個這樣的行星,其中大多數行星都比地球大的多,很多甚至和木星差不多大。在發現南門二Bb之前,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是10.4光年外的波江座Epsilon b。天文學家接下來的目標,當然是希望能夠在我們附近找到第二個地球-和地球質量相近、又在適居區內的行星!

  一定很多人想知道,是否能到南門二Bb來趟太空旅行?可惜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就算以時速高達24萬公里的太陽神2號太空船飛行,4.3光年的距離也得要花上我們1萬9千年(以人類來說大約是600代)的時間才能到達!

Editor: Seline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http://www.astro.ncu.edu.tw/outreach/news/121019e.html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98031/next-door-neighbors-earth-sized-planet-discovered-in-nearest-star-system-to-us/#more-98031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_20121015_有四個太陽的行星!

  這是個奇異的世界-這顆比海王星大、比木星小的行星,竟然有四個太陽!市民科學家們從「克卜勒(Kepler)計畫」的資料中找到這顆行星,天文學家稍後也確認了此一發現,這顆名為PH1的行星繞著四合星系統的其中兩顆恆星公轉。

  在想像圖中,你可以看到其中一顆恆星是黃白色的F型星,比我們的太陽略微高溫且明亮,另一顆在11點鐘方向的恆星是顆紅矮星,則比太陽低溫黯淡些,這兩顆恆星以20天的周期互繞。在圖中四點鐘方向的黑點是PH1這顆行星(其他的黑點是恆星表面的星斑),每138天環繞這兩顆恆星一圈,這樣的公轉週期介於水星的88天和金星的225天之間。在十點半鐘方向,你可以看到第二對雙星系統,距離PH1約為冥王星至太陽距離的30倍之遙,在PH1這顆行星一年中的某些時候,遙遠的雙星在白天照耀,另一些時候,它們點亮了黑夜。

Editor: Seline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http://www.astro.ncu.edu.tw/outreach/news/121019d.html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10/scienceshot-one-planet-four-suns.html?ref=hp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_20121015_最擁擠的行星系統!

  太陽系的八顆行星繞行太陽,占據了宇宙中幾十億公里的空間,但現在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克卜勒(Kepler)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很擁擠的行星系統!五個行星繞行它們的母恆星KOI 500,但它們全都擠在小小的空間裡-它們的軌道範圍僅僅是水星軌道的四分之一!

  克卜勒計畫是利用行星經過母恆星前,遮掩母恆星星光所造成的微小光度變化來偵測行星,這些比地球大的行星以飛快的速度公轉,它們的一年遠遠短於水星的88地球日,這五顆行星的一年分別是1、3.1、4.6、7.1、9.5個地球日。所以,如果你希望能常常舉行生日派對,這兒絕對會是個好地方-只要你耐得住高溫炎熱!

Editor: Seline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http://www.astro.ncu.edu.tw/outreach/news/121019c.html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10/scienceshot-compact-solar-system.html?ref=hp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_20121010_恆星吹出的死亡螺旋!

  天文學家利用位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上的ALMA望遠鏡,在年老的紅巨星玉夫座R周圍,發現了出乎意料的螺旋結構!天文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在周圍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環繞,因而形成這種特殊的結構。這項ALMA的早期科學研究成果,刊載在2012年10月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

  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會成為紅巨星,吹出緻密恆星風而損失大量質量。在紅巨星階段,核心周圍的殼層會燃燒氦,產生週期性的熱脈衝,這時恆星會以極高的速率損失質量,灰塵和氣體在恆星周圍形成球殼;熱脈衝約每一萬到五萬年發生一次,每次僅持續數百年時間。距離我們約950光年的玉夫座R,在約1800年前發生熱脈衝,拋出大量物質,持續了200年之久,而它的伴星使得恆星風拋出的物質形成特殊的螺旋結構!天文學家也利用電腦模擬雙星系統的演化,結果相當符合此次ALMA所觀測到的現象。

  像玉夫座R這樣的紅巨星,吹出了富含氣體和塵埃的恆星風,這些星塵不僅提供下一代恆星的原料,也將成為行星系統、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Editor: Seline
中央天文所星空走廊http://www.astro.ncu.edu.tw/outreach/news/121019b.html

新聞來源:ESO
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239/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臺北星空57期_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

http://mars.jpl.nasa.gov/msl/images/msl20111115_PIA14760_MSL_PIcture-3-br2.jpg
火星探測歷史從頭說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雷里(Schiaparelli)將觀測到火星表面深色而筆直的線條,稱之為「Canali」(義大利文「河道」),卻被譯成「Channels」(英文「人工運河」),就此引發了人類對這顆紅色行星的無限遐想與好奇。1957年,人類首次擺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就在1960年代初期,蘇聯便開始嘗試了五次探測火星的計畫(1960年「Korabl 4」、1960年「Korabl 5」、1960年「Korabl 11」、1962年「火星一號」、1962年「Korabl 13」),卻都以失敗收場。

  相較之下,美國在同時期的「水手(Mariner)計畫」可說是成果豐碩,除了失敗的「水手三號」(1964年)和「水手八號」(1971年)之外,「水手四號」(1964年)、「水手六號」(1969年)、「水手七號」(1969年)皆成功飛掠火星,分別傳回21、75、126張火星影像;而「水手九號」(1971年)更是進入火星軌道運轉,傳回了7329張珍貴的火星影像。

  1971年,蘇聯發射的「火星三號」首次成功登陸火星,但只傳回了20秒的資料便音訊杳然;同時期美國展開了新的火星探險「維京人(Viking)計畫」(維京人號有時譯成海盜號),1975年發射的「維京人一號、二號」無人太空船也成功登陸火星,「維京人二號」更是傳回了一萬六千多張的火星影像,這時科學家們發現火星表面似乎不如想像中生機蓬勃,而是一片荒蕪、絲毫沒有生命的跡象,因而失望地停下火星探測的腳步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

  直到1996年,火星探測才又東山再起,「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和「火星探路者號(Mars Pathfinder)」陸續發射升空。「火星全球探勘者號」這顆探測衛星,傳回了數十萬幅精彩的火星影像,一直工作到2006年11月才因失聯而結束任務。而「火星探路者號」則是攜帶了第一代的火星車-「逗留者號(Sojourner)」,在1997年7月4日利用降落傘和反推進小火箭減低降落速度,以及緩衝氣囊彈跳的方式,成功登陸火星表面從事探測任務。「逗留者號」是一輛六輪小車,長65公分、寬48公分、高30公分,重10.5公斤,僅旅行了約100公尺,且範圍只侷限在「火星探路者號」附近12公尺以內,它在83個火星日中探察了附近16處地點的化學性質,傳回550張照片。

  在2001年美國發射的「火星奧德賽號(Mars Odyssey)」探測衛星,它的伽馬射線光譜儀(Gamma Ray Spectrometer,GRS)探測到火星上有豐富的氫元素,這讓科學家推斷在火星地表下有大量的水冰存在。2003年,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射了「火星特快車號(Mars Express)」探測衛星,探察火星的地質、大氣及表面環境,發現了火星可能有近期的冰河活動、火山爆發,以及甲烷氣體。

  2003年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射的「火星探測漫遊車(Mars Exploration Rover)」任務在2004年年初登陸火星,採用的著陸方式也是和「火星探路者號」類似的緩衝氣囊,它攜帶的第二代火星探測車孿生兄弟-「精神號(Spirit)」和「機會號(Opportunity)」,長1.6公尺、寬2.3公尺、高1.5公尺、重180公斤,這兩輛火星車帶給人類無限的驚奇,它們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原先計劃的90個火星日,找到許多液態水曾經存在火星表面的證據!其中「精神號」在2011年5月25日才和地球失聯,確定結束七年多來的任務,總前進里程數達7.7公里,而「機會號」甚至已經前進了34公里,到目前都還在火星探險!

  2005年美國發射的「火星勘測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以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對火星進行詳細考察,同時也探測地表下水層的存在,為往後的火星地表任務尋找合適的著陸地點。在2007年發射、2008年登陸火星極區的著陸器「鳳凰號(Phoenix)」,更證實了火星淺層地表確實有水冰存在!

  2011年11月9日,俄羅斯發射了「火衛一-土壤(Phobos-Grunt)」任務,主要目標是火星兩顆衛星之一的火衛一(Phobos),希望能將火衛一樣本攜回地球,太空船上還搭載了中國首個火星軌道探測器「螢火一號(Yinghuo-1)」,但升空後的變軌點火卻告失敗,已於2012年1月重返地球大氣層,最後墜落在太平洋海域中。

「好奇號」的登陸地點蓋爾隕石坑,圖中亦標示出先前火星任務的登陸地點。
http://cdn.devicemag.com/wp-content/uploads/2011/11/Mars-Landings-485x296.jpg

新一代的火星探測車-好奇號

  2011年11月26日,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火星探測任務-耗資24億美元的「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預計於臺灣時間2012年8月6日下午1點32分降落在火星赤道以南的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上圖)。跟著一起上火星的,還有一個12歲華裔女孩的中英文簽名「馬天琪、Clara Ma」,她花了10分鐘寫了一篇250字的短文,參加「火星科學實驗室」的命名比賽,她說:「好奇心(Curiosity)是人類永不熄滅的火焰,它燃燒著每一個人的心,每天我一起床,就在想今天又會有什麼驚喜。沒有好奇心,就沒有今天的我們…雖然有許多危險,我們仍然追尋、夢想、創造、盼望…」;經過多次評選後,「好奇號(Curiosity)」這個名字從近萬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三代火星探測車的新暱稱,而馬天琪也在這輛火星車上親筆寫下她所命名的「Curiosity」。

火星探測車模型的家族大合照:「逗留者號」(左前)、「精神/機會號」(左後)、「好奇號」(右)
http://www.pochoblog.com/assets/mars-rovers.jpeg

為「好奇號」命名的華裔女孩馬天琪
http://www.jpl.nasa.gov/images/msl/20090608/ma-20090608-browse.jpg

  第三代火星車「好奇號」長3公尺、寬 2.7公尺、高 2.1公尺,重約900公斤,它能夠跨過高達75公分的障礙物,每小時最多可以前進90公尺,若考慮地形等因素每小時平均可前進30公尺。和前兩代的火星車放在一起比較,尺寸立見高下(上圖),眼尖的您可能也發現了,火星車不僅越做越大,「好奇號」不再像前兩代的火星車使用太陽能板作為能量來源;採用太陽能的最大問題,就是電池僅能在白天工作,且在陽光較少的高緯度地區效率不佳。「精神/機會號」的太陽能電池在最佳狀況下,每天僅能產生900瓦小時的能量,而且有時候火星上的沙塵會覆蓋住太陽能板造成能源短缺問題,這時候只能祈求能有一陣強風吹過將沙塵清除了。

在「好奇號」火星車後方的就是它的能量來源「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RTG)」
http://wordpress.mrreid.org/2011/12/14/curiosity-rover-nuclear-batter/

  「好奇號」的能量來源採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RTG)」,利用鈽衰變所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能,每天約能產生2500瓦小時的能量,較「精神/機會號」的平均每天600瓦小時多了4倍;更重要的是這能確保「好奇號」不論在白天晚上或是任何季節都能夠工作,且能提供它至少一個火星年所需要的能源。(上圖)

準備好了嗎?進入、降落、著陸!

  第一代火星車「逗留者號」和第二代火星車「精神/機會號」都是放在折疊式的著陸器中,再被層層緩衝氣囊妥善包裹,以彈跳方式著陸火星,但「好奇號」的長度是「精神/機會號」的兩倍,重量更是五倍之多,因此先前的氣囊設計無法承受著陸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為此科學家們為「好奇號」設計了全新的登陸方式!「好奇號」此次登陸火星將歷經「導引進入(Guided Entry)」、「降落傘降落(Parachute Descent)」、「動力降落(Powered Descent)」、「空中起重機(Sky Crane)」四個階段。「導引進入」的技術將能使「好奇號」的著陸地點從以往的幾百公里範圍縮小到20公里左右,更精確的控制降落地點,也確保「好奇號」能避開陡坡或岩塊等危險地形。更特別的是工程師們為「好奇號」量身打造的「空中起重機」,就像在地球上利用起重機運送重型貨物,利用噴氣式組件和纜索系統,透過懸吊的方式將火星車放到火星表面,這種方式將帶著「好奇號」更安全且更精確的著陸蓋爾隕石坑。

  經歷250多天的長途飛行後,探測器將做最後的軌道修正;在進入火星大氣層前10分鐘,負責變軌、調姿和散熱的飛行段(cruise stage)將與探測器分離;在進入大氣層前8分鐘,探測器與平衡裝置分離。探測器將在距離火星地表125公里處進入火星大氣,以每秒5900公尺的高速下降,透過超音速機動進行角度調節逐漸減速,接近地表著陸點。經過4分鐘左右,速度減低到470公尺/秒,距地表約10公里,此時降落傘將打開進行進一步的減速。經過28秒後,速度降到160公尺/秒,距地表約7公里時,隔熱罩將分離,並啟動雷達開始收集地表數據。再經過77秒,此時距離火星地表1.8公里,減速至100公尺/秒的探測器將與連接降落傘的後防護罩分離,留下「好奇號」在下降段(descent stage)的底部,下降段載有反推火箭以減速下降,大約經過35秒,距離地表約20公尺處時,「空中起重機」登場了!下降段維持0.75公尺/秒的速度緩慢下降,並放下連接下降段與「好奇號」的3根繫繩與傳輸訊號的電纜,使「好奇號」緩慢向地面接近,同時「好奇號」的車輪及車底支架展開,經過約12秒,繫繩完全伸長至7.5公尺,且偵測到車輪安全觸地後2秒,繫繩被切斷,下降段隨後傾斜飛離「好奇號」數百公尺,直至燃料耗盡墜落,以保護著陸的「好奇號」安全無虞。在「好奇號」登陸時,目前環繞火星飛行的3顆火星探測衛星:「火星奧德賽號」、「火星特快車號」、「火星勘測軌道衛星」也將實施即時監控,並將訊息傳回地球上的控制中心。

「好奇號」進入、降落、著陸的過程
http://www.ridingwithrobots.org/wp-content/uploads/2012/06/chart-620x429.png

「好奇號」的科學目標

  「好奇號」被賦予的使命是研究火星是否適合生命居住。生命得要有水,因此想在火星上找生命,就得「跟著水走」!這也是美國火星探測計畫的科學策略。「好奇號」所降落的蓋爾隕石坑大約形成於35億至38億年前,直徑約154公里,隕石坑中央有座高約5.5公里的Aeolis山,隨著時間層層堆疊的岩層富含黏土及硫酸鹽沉積物,和過去液態水的存在大有關係,因此能從眾多候選登陸地點中勝出。「好奇號」將花上一個火星年的時間(約2個地球年),仔細分析火星的土壤及岩石中的樣本,因為它們的形成、結構及化學組成詳實紀錄了火星的氣候及地質歷史。「好奇號」為了研究火星的適居性,其主要的科學目標有下列四項:

  目標一:「好奇號」將調查至少一個目標區域其環境是否蘊藏生命發展的潛力,除了研究有機碳化合物的特性,它也將尋找其他生命組成的化學成分,並且研究和生命有關的現象所可能留下的特徵和紀錄。

  目標二:「好奇號」將調查火星地表及地表淺層的化學成分、同位素以及礦物組成,以嘗試在各種合適的空間尺度上了解著陸區域的地質歷史,並且推測形塑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地質作用和過程。

  目標三:科學家們希望能夠了解火星的演化和火星過去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關係,因此「好奇號」將研究火星大氣層長時間以來演化的過程,和目前火星大氣中水及二氧化碳的現狀、分布,以及循環。

  目標四:「好奇號」將研究火星表面輻射的光譜,包含星系宇宙輻射、次級中子及來自太陽的質子。

「好奇號」攜帶的科學儀器

  為了達成上述科學目標,「好奇號」攜帶了火星探測史上最為先進的十項科學設備,其中包含三台相機、四台光譜儀、兩台輻射偵測器,以及一台環境感測儀。

1. 桅杆相機(MastCamera,Mastcam)

  「 桅杆相機 」是「好奇號」的主要成像工具,安裝在「好奇號」車體上方的桅杆上,負責拍攝火星地貌的高解析度彩色立體照片和影片,供科學家進行分析,「桅杆相機」所拍攝的照片將幫助控制中心操作「好奇號」前進及取樣任務。

2. 火星手持透鏡成像儀(Mars Hand Lens Imager,MAHLI )

  就像地質學家除了有地質錘,脖子上總是掛著個放大鏡,「好奇號」也帶著自己的放大鏡「火星手持透鏡成像儀」,用以近距離觀察火星地表的岩層,它能夠拍攝不到一根頭髮直徑、僅12.5微米的地貌特徵,除了白光光源之外,「火星手持透鏡成像儀」也配備有紫外光源,因此不論白天晚上都可以工作,幫助科學家了解火星的地質歷史,並選擇進一步深入分析的樣本。

3. 火星降落成像儀(Mars Descent Imager,MARDI)

  著陸點附近的地形地貌對規劃「好奇號」的探險路徑來說十分重要,「火星降落成像儀」便是負責在「好奇號」的降落過程中由空中俯瞰拍攝地表的相機。當隔熱罩分離之後,它便開始以每秒五張的速度拍攝著陸點附近的高解析度照片,當安全著陸後便會將這些照片傳回地球,幫助科學家規劃「好奇號」的前進路線。

4. 火星樣本分析儀(SampleAnalysis at MarsInstrument Suite,SAM )

  「火星樣本分析儀」占了「好奇號」科學酬載一半以上的重量,機械臂末端的鑽頭採集岩石內部樣本後,將送入包含了質譜儀、氣象層析儀、可調雷射光譜儀等一系列儀器中分析。它的任務是尋找像是甲烷這樣和生命現象有關的含碳化合物,並且了解其在火星生態圈的循環,除此之外,也將搜尋氫、氧和氮這些地球生命必須元素的豐度,藉以評估火星環境在過去和現在是否適合生命生存。

5. α粒子X射線光譜儀(AlphaParticleX-RaySpectrometer,APXS)

  「α粒子X射線光譜儀」將分析火星的岩石及土壤中的化學元素豐度,利用α粒子和X射線將樣本中的電子撞出軌道,偵測器便能藉由產生的X射線分析元素的成分及含量。先前安裝在
「精神/機會號」上的這項儀器已經證實水在形塑火星地貌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 化學與礦物學X射線繞射/螢光分析儀(Chemistry& Mineralogy X-Ray Diffraction/ X-Ray Fluorescence Instrument,CheMin)

  「化學與礦物學X射線繞射/螢光分析儀」將會用來分析火星上的礦物成分,機械臂末端的鑽頭採集岩石內部樣本後,會將蒐集到的粉塵過篩並送進儀器內部分析。先前已經在火星上發現的礦物包含有橄欖石、輝石、赤鐵礦、針鐵礦、磁鐵礦,而礦物的類型能夠幫助科學家了解當時的形成環境是否含有水。有些原子吸收X射線後會發出特定的螢光,而X射線的繞射技術則可以幫助科學家解析晶體結構。

7. 化學相機(Chemistry & Camera,ChemCam)

  「化學相機」能夠利用雷射清除火星岩石的灰塵,再由照相機拍攝高解析度照片。更厲害的是對於機械臂無法觸及的地區,它也很有辦法!「化學相機」能夠向9公尺外僅1公厘大小區域的火星岩石發射雷射光,並由蒸發氣體中的離子和電子分析岩石成分。

8. 中子反照率動態探測器(DynamicAlbedo of Neutrons,DAN)

  在火星上搜尋水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偵測從行星表面逃逸的中子,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撞擊火星地表,將岩石土壤中的中子從原子軌道中撞出;在有液態水或冰存在的狀況下,氫原子會使中子減速,因此若有大量速度緩慢的中子,便說明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水或冰。「中子反照率動態探測器」能在距地表高約80公分處向地面發射中子束,並偵測這些中子由地表反射後的速度,決定地表下是否有冰層或是含水的結晶分子。

9.輻射評估探測器(Radiation Assessment Detector, RAD)

  和烤麵包機差不多大小的「輻射評估探測器」,將測量火星上所有類型的高能輻射,包括快速移動的質子、高能原子和伽瑪射線,用以評估未來的人類探險火星任務,瞭解輻射環境對火星上過去和現在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會造成多大的危害,以及改變火星岩石和土壤中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含量。

10. 火星車環境監測站(Rov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REMS)
  
  「火星車環境監測站」負責測量大氣壓、濕度、風速和風向、空氣溫度、地面溫度以及紫外輻射,將這些資料彙聚成每日和每季報告,幫助科學家詳細瞭解火星環境。

「好奇號」所攜帶的科學儀器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f/Drawing-of-the-Mars-Science_Laboratory.png

結語

  「好奇號」即將帶著人類的期盼與好奇一起登陸火星,您是否也迫不及待加入探險的旅程了呢?天文館屆時也將舉辦一系列的活動,歡迎您上天文館網站查詢。當然,您也可以在YouTube 搜尋「Mars Science Laboratory (Curiosity Rover) Mission Animation」,或是加入臉書粉絲團「NASA's Curiosity Mars Rover」,NASA的網站http://marsprogram.jpl.nasa.gov/msl/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msl/index.html上也有詳細的介紹喔!

(本文承蒙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Caltch)劉登凱博士提供諮詢與協助審稿,特此致謝)

文 / 胡佳伶(任職於臺北市立天文教育館)
轉載自臺北天文館 臺北星空 57期(pdf檔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臺北星空53期_視聽之旅:巴塔哥尼亞恐龍

  「巴塔哥尼亞恐龍」(Dinosaurs: Giants of Patagonia)將帶領觀眾一起回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巴塔哥尼亞-那兒是阿根廷南美大陸的一大片廣闊區域。那時,人類還沒有出現,恐龍主宰了地球。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恐龍就來自這兒,並迅速散佈到全球。古生物學家還在巴塔哥尼亞找到迄今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這種四足長頸草食恐龍成年後將長到40米長,就像14頭大象串在一起一樣長,比當今最大的動物-海洋裡的藍須鯨還要大。

  這裡還有兇猛肉食恐龍中最早出現的巨獸龍,最大的草食恐龍和最大的肉食恐龍幾乎在一個歷史時期,活躍於巴塔哥尼亞。遠古地球的廣闊原野究竟是如何產生阿根廷大恐龍?我們對恐龍仍然知之甚少,古生物學研究也才剛開始揭開恐龍世界的神奇面紗。

  到目前為止,人類只發現了大約700種恐龍。恐龍王國延續了一億八千萬年,是否還有更多等待我們去探索?在所有的發現中,百分之十的恐龍是在阿根廷發現的,而且大都發生在最近30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恐龍的認識日新月異。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計其數的物種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由於消失的東西太多了,你可以讓你的想像力自由翱翔。一億年前的恐龍留下了原本隨風而逝的腳印,然而化石使這些腳印成為了永遠。這些恐龍遺留下來的痕跡可以告訴我們許多細節,如牠們的體積和奔跑速度,是兩條腿走路還是四條腿走路。是單騎,還是結隊。牠們在遊逛,還是在捕獵,或者是在被追殺。歲月如梭,百萬年似乎一瞬間。

  古大陸不斷漂移,地球開始接近今天的面貌。新的物種誕生、進化,老物種消失,大自然從不停止變化。有好幾個可能導致恐龍的消亡的原因。哺乳動物越長越大,更具有生存競爭的能力。原本漂移隔絕的大陸板塊接觸在一起,新的敵手出現,新的疾病散播。在恐龍時代結束前的五百萬年,火山活動相當頻繁,氣候變得越來越冷,在很多地方,空氣根本無法呼吸,植被遭到酸雨毀壞,充滿火山灰的昏暗天空更將恐龍的綠色食物摧殘殆盡。

  一顆大如聖母峰的巨大彗星,撞擊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北美和南美大陸所有的森林都被大火夷盡。已經百般遭難的恐龍遭受致命打擊,在轉瞬間成為了歷史!你可能很難想像哺乳動物是如何與巨大的恐龍一同進化,但如果恐龍沒有消亡,也許今天的我們也就不會存在。反過來說,在空中遨翔的鳥兒,可是恐龍留下最矯健、最美麗的遺傳!

  片中古生物學家現身說法:每一個新的發現,無論大小都同樣重要!他還說:通往發現的路程與發現本身有著一樣的價值;有時候,最大的發現並不是已經掌握在手中的東西。

  天文館立體劇場透過數位高畫質3D放映設備,活躍於眼前的逼真立體視覺,配合上臨場感震撼的音響效果,讓你與恐龍共遊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巴塔哥尼亞,這兒還有更多的發現等待著我們!

文 / 胡佳伶(現任職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轉載自臺北天文館 臺北星空 53期(pdf檔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臺北星空52期_我的天文研究:訪周翊教授-數理基礎莫輕忽,穩紮穩打研究路

求學歷程

  在小學高年級到中學的這段期間,部分課程開始需要運用邏輯思考,讓我逐漸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就讀師大附中時,因高中物理課程用到的數學工具並不多,且那時候還蠻怕數學的,所以都是勉強過關。直到大學念清華物理系,才發覺數學與物理關係密切,便在暑假自修微積分,慢慢打起了數學和物理的基礎。我在大學的時候了解到學好物理的重要性,於是物理系開的課幾乎都修。當時受到丁肇中等人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影響,對基本粒子物理蠻有興趣,認為粒子物理是最重要的物理,”theoryof everything”。雖然那時候比較流行固態物理及超導,但覺得自己對動手實驗不太在行,因而想做理論物理,可是那時候做理論的老師覺得這行發展有限,並不太鼓勵年輕人從事理論物理。因此當時的我還很迷惘,不確定到底要做理論還是實驗。

  我本來就有出國攻讀研究所的打算,不過一直到大三都還沒有跟老師做過專題,覺得要有研究經驗再出國比較好,所以決定先在臺灣念研究所。剛好看到倪維斗教授在徵人,唯一的條件就是要有耐心,而且倪教授在理論物理的研究相當傑出,正開始要往重力實驗發展,於是我就進了倪老師的實驗室當研究生。

  當時我們做的實驗是要測量太陽的重力對實驗裝置產生的力矩,以驗證等效原理。那時候還沒有很好的避震桌,要用沙子來減少震動,但為了避開磁場的影響,所以必須要把沙子裡的鐵吸出來,剛開始就吸了一個暑假的沙子。後來逐漸進入狀況,從倪老師與學長那邊了解到實驗的重要性,也盡量嘗試著將大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理解發展整個實驗與後續之數據分析上,最重要的是了解究竟什麼是科學研究。

  碩士畢業當完兵後,在五專一邊兼課教物理賺生活費,一邊準備申請學校,也考上了公費留學考試。我申請了二十幾家學校,獲得其中三家的入學許可,但之前的迷惘還是沒有解決,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即便對粒子物理有興趣,但做理論的老師勸我不要做理論,因為理論和實驗的差距已經很大,所以我選擇進入哈佛大學往粒子物理實驗發展。當時參與了一個在紐約中部康乃爾的高能團隊,但加入了之後發覺跟想像差異很大,高能實驗的陣容龐大,一個團隊有兩百多人,自覺發揮空間有限,後來便離開了。正在茫然時,恰巧我博士班的指導老師是天文系的教授,想找物理系的學生幫他做儀器,並且希望這個學生對高能實驗有興趣。那時候的我其實希望趕快定下來展開研究工作,就這樣跨入了天文的領域,剛開始也因為對天文還不太熟悉,著實經歷了一段蠻辛苦的時間。做儀器很不容易發表期刊論文,所以指導教授給了我兩個純天文的題目,到現在都還是我的研究主題-這是因為從事了X光雙星的研究之後,覺得很有興趣,並從中獲得了成就感,於是就一直往下鑽研下去。我們做的儀器是一個放在氣球上的X光望遠鏡,在博士生涯去了七次新墨西哥州放氣球,成功了三次。此外,我的工作還包含了儀器的後續進展、分析軟體、資料分析,到我畢業以後,這部望遠鏡也正式退休,在我離開美國前一個月,送著它進倉庫裡。

  博士畢業之後開始找工作,我拿的J1簽證,可以留在美國一年半做practical training,實際應用所學。那時候跟指導教授商量,希望留在他那邊做博士後研究,不過他說博士後需做三四年左右才比較可能有點結果出來。另外一方面,我希望做科學的計畫,但他比較看重我對儀器的經驗,最終沒有談攏。於是我就寫信給在清華的指導教授,倪老師很大方地說他有博士後的位置,叫我先回來再說。

  九月回台灣之後,先在倪老師那當博士後,也一邊找工作。在那邊先把我之前的論文完成,也指導研究生利用X光波段的天文資料做研究。那時候物理系徵人很多都要有光電、奈米專長,我只投了成大物理、清華天文、中央天文這三所學校。投中央的時候很有趣,之前有到過中央演講,後來看到中央在徵人,趕快寄履歷給當時的所長陳文屏老師,過了幾天再看一下,發現是去年的告示,我就寫信給陳老師說不好意思,沒注意到那是去年的告示,請撤回我的申請。陳老師說不要緊、既來之則安之,又找了我來中央做一次演講,葉永烜老師、陳文屏老師都有再跟我談,隔年八月就加入中央大學。

目前做的天文研究

  目前的研究著重於X光雙星的光變行為,研究緻密天體(包含中子星與黑洞)、吸積雙星與吸積盤動力學等天文物理現象。X光雙星中的主星—中子星或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終點,對 X 光雙星系統的深入研究,可以讓我們對恆星演化末期的特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中子星方面的研究,除了脈衝星外,探討以中子星為主星的X光雙星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天文學家可藉由雙星軌道與吸積盤的運行、X光雙星中的波霎現象、X 光爆發與準週期振盪等現像,來研究中子星的性質與演化。

  在黑洞方面的研究,由於黑洞本身不會發出可觀測的電磁輻射,因此我們必須觀察吸積現象所引發出的輻射才能瞭解黑洞性質,X光雙星是目前唯一可用來觀測恆星質量大小黑洞的天體。研究吸積盤運動與雙星之間的關係,可以對緻密星體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此外,X光雙星擁有實驗室無法製造的環境,如極大重力場、極強磁場(中子星,108–1013G) 與極高溫(> 106K),可成為研究基本物理定律(如廣義相對論等)的重要工具。

  現在下載archive data已經相當容易,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最新的觀測資料做研究。X光雙星的光變有的非常快,甚至小於一個毫秒,可以說是所有天文現象中最快的光變,但時間尺度也可以很長,不同的時間尺度代表了不同的物理機制。另外羿豪也幫我們開拓了另一個方向,利用光譜的擬合分析去做一些分析研究。

對想念天文所碩班或博班學生的建議

  要將數學和物理的基礎打好,這些基本知識會在不經意時發揮功用。比如說我的碩士研究是做重力實驗,好像根本用不著學電動力學。我們的實驗裝置是根據前人的經驗呈三角形對稱的設計,那時候學長就說這樣會讓重力的力矩效應降到八極以下,八極我聽得懂,根據電動力學的概念,偶極、四極、八極的potential和距離的關係,分別是和距離的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成反比。當降到八極時,potential受距離的影響已經很小了,但我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配置就會降到八極以下?但因為我有學過電動力學,我可以自己證明!我不只是know how,我還證明了這句話沒有錯。類似的一個例子,當時這個裝置是由做光學的施宙聰教授設計,雷射光打進來,把CCD擺在凸透鏡的焦點,就可以由偏移測量出角度。但同樣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利用幾何光學學過的ray-tracing matrix,就可以導出來的確是這樣沒錯。另一個例子是念博士班的時候要設計一個電路,必須要先做些計算模擬,把電路解出來,最後用到的方法就是數學學到的Green’s function來解微分方程,將它應用到數值模擬上,最後加上可能的noise,預測其response與進一步改善其系統,雖然這些東西在某些人看起來沒甚麼,但我卻做得很有興趣,因為我是完全從我了解的知識出發,因此能掌握所有的細節過程。

  現在學的基礎知識,雖然好像對目前的研究看起來沒什麼用,但當你遇到困難,就會需要這些基礎知識發揮作用。做天文可能稍微不一樣,如果你是在做物理的實驗室,你會發現你一天到晚在做的好像不是物理,像我那時候就是在fighting with noise,我的電路裡有noise會影響讀出,一搞就搞掉半年八個月,那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物理學的量子力學、電動力學,全都使不上力。其實這些都是做研究必經的訓練過程,碰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並不是說一開始做研究就要做大學問,就像學剪頭髮,也是要從學徒慢慢做起,先磨刀燒水,看師傅怎麼剪頭髮,過了好幾年才能出師,做研究也是類似的道理。

  一句話裡面所隱藏的意義,有著不同基礎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剛剛那句「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力矩效應降到八極以下」,完全沒有學過的人只能覆誦這句話,並不懂這句話的妙處在哪;有背景的人就聽得懂這句話背後的內涵,或者是更進一步的證明。我現在常聽到「大家都認為是這樣…」,就繼續跟著前人的方法做,你只是know how,you don’t know why。就算以後有了好的工具可以改進流程,你也不知道要怎麼做。如果你具備基礎的知識,便能藉由理性批判的過程,對整個物理和處理的流程有了很深的認識,這樣才有發展的空間。

  我開的課「資料分析」,從來不講任何一個套裝軟體,因為這些套裝軟體都會過時。我教的是基本的原理,比如你做curve fitting,為什麼要這樣做,會引發什麼樣的結論,大家會用 什麼表示方法,會隱含什麼意義,背後都有一套很深的理論。基礎的東西可能沒那麼簡單,學起來又蠻痛苦的,但是卻很重要。像我念博士班的labmate是天文所的,他們也修物理系開的電動力學、量子力學,有的時候這些課不光只是知識,而是要給你一些想像、思考、解決問題的訓練。

對碩班及博班的期待

  用寫字來做個比喻,碩士班就像教小孩寫字,我們會寫好讓他照著描,如果不行的話爸媽會拉著你的手寫;我會看著你的工作進展,不行的時候會插手進來,讓你走到正確的方向。博士班的話,就是告訴你方向在那邊,你得要自己找路,我只是在旁邊看著,非不得以不講話;就像你寫字,我只是就看著你寫,寫不好我就告訴你這裡寫不好,不再給示範。博士班畢業後,就是要自己去找方向。

對出國念博士班的建議

  每個人的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等情況不太一樣,各有各的好處。在國內念的好處是可以繼續原本做的研究,如果表現傑出,在本土學術界的人脈會是很好的延續。現在不少很好的國立大學,也有本土的博士拿到教職。但你也必須很努力,爭取國際的能見度,一旦你有發表論文,跟你研究領域相近的人很快就會來跟你討論。但整體來說國內的資源還是稍嫌不足,國內對學生蠻保護的,在同樣的一個環境待久了,也會比較怠惰。去國外念可以接觸到比較好的環境,你的老師會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學者,你的同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可以知道頂尖的研究,並從中學習。當然這也要經過很多關卡,像是在出國之前,必須把語言能力提升到一個程度,剛開始可能會比較辛苦,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文化、做人做事的方法等等。

中央天文所的優勢與未來期望

  中央天文所有優秀的傳統,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心裡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現在其他大學也都紛紛成立天文所,有些學生會覺得選校比選系更重要,而其他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比較好,因此中央天文所也面臨了挑戰。但這是良性的競爭,我們要更努力、做的更好。目前所裡面接了一些大型計畫,藉由這些大型計畫,我們把中央天文所在國際的能見度更加發揚,擴大天文在台灣的研究基礎,培養許多的人才,也希望這些學生可以繼續在學術領域發揮所長,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中央天文所對天文推廣教育扮演的角色

  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像是CfA(HavardSmithsonia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大型的天文台,也都有在做推廣教育,這是責無旁貸的,像中研院天文所現在也有專人在負責。中央天文所過去也一直有在做天文推廣教育,未來也會繼續。但我希望能夠做到,讓社會知道中央天文所是有尖端研究的,而不是只是單純地散播課本的知識,或是當有科學新聞出來了幫大家解釋。畢竟我們拿了國家社會不少資源,有責任要跟國人報告我們做了哪些研究,獲得了什麼成果,這樣將來社會才會對天文的發展更加支持。

擔任中央天文所所長一年半以來的感想

  所長是個服務性的工作,任務是要讓所上事務正常運行,雖然有權分配資源,但更要公平處理事情。我們的所比較小,因此老師們擔的責任也更多,幸運的是所裡的助理幫了很多的忙,老師們也能諒解行政工作不易之處。之前擔任大學物理系學會會長與哈佛大學同學會會長的經驗,也讓我學到「人和」很重要,要比較圓潤,事情才能做通。有些事情會有一定的困難存在,但要努力在現有的資源規範下,發揮最大的效能、推動事情的進展,對於這方面,就像我的研究與教學一樣,仍在學習中。

文 / 胡佳伶、蘇羿豪
胡佳伶:現任職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中央天文所碩士班學生
蘇羿豪:國立中央天文所碩士班學生

轉載自臺北天文館 臺北星空 52期(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