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326_超新星又添新分類

  超新星可說是宇宙中威力最強大的爆炸事件之一,現在天文學家為超新星家族多添了一類新成員-Iax型超新星!

  以往天文學家將超新星分為兩類,由白矮星完全崩解所形成的Ia型超新星,和由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所引起的II、Ib、Ic型超新星。現在天文學家發現,有一群以往被認為是不尋常的Ia型超新星,其實獨具特色,自成一格!

  這一類被新命名為Iax型的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能量約是Ia型超新星的1%到50%,而且這類的恆星殘骸常能在一開始的噴發中倖存下來。就像Ia型超新星一樣,Iax型超新星並沒有氫的譜線。在這25顆Iax型超新星中,大部分都有超過25項的共同特徵-這顯示這些超新星不僅看起來很類似,背後形成的物理機制可能也極為相似!本篇研究成果即將刊載在「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Iax型超新星極有可能源自於雙星系統,相當緻密且富含碳、氧的白矮星(圖左側的圓盤中心),從富含氦的伴星掠取物質,最終在表面累積了足夠的質量而引發爆炸。目前發現的Iax型超新星數量仍不多,天文學家認為這是由於它們過於黯淡,而非數量稀少的緣故。發表此篇論文的研究團隊估計,每發生100個Ia型超新星爆發,就會有約31個Iax型超新星,大型全景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 LSST)未來可能就會發現上千個Iax型超新星。

  相關論文可參考http://arxiv.org/abs/1212.2209v2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999

新聞來源:Science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3/03/scienceshot-a-new-class-of-super.html?ref=hp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320_航海家一號離開太陽系?

  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1977年所發射的航海家一號(Voyager 1)太空船,是否已經離開太陽系,最近引發熱烈爭論!

  刊載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研究指出,在2012年8月25日,航海家一號太空船位在距離太陽約121.7天文單位處,偵測到異常宇宙線(anomalous cosmic rays, ACR)的數量急遽下降,這些帶電粒子常困囿在分開太陽系及星際空間(interstellar space)的磁場紊流區內;同時,源自太陽系外的星系宇宙線(galactic cosmic rays, GCR)數量劇烈上升。因此,W.R. Webber等天文學家認為航海家一號已經脫離了太陽風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封閉泡泡狀的日光層(heliosphere)。相關論文可參考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grl.50383/abstract

  但隨後美國航太總署便出面反駁這項說法,航海家計畫科學家Edward Stone認為航海家一號並未觀察到磁場方向的改變,而這才是判斷是否抵達星際空間的關鍵指標,因此航海家一號尚未離開太陽系或抵達星際空間,而是到達了一個位在太陽系最外圍、稱為「磁場高速公路(magnetic highway)」的新區域。相關新聞稿請參考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release=2013-107&cid=release_2013-107&msource=2013107

  不論航海家一號究竟離開太陽系了沒,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它還會繼續往銀河系的中心前進,在2025年太空船上的鈽燃料耗盡之前,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00

新聞來源: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3/03/scienceshot-has-voyager-1-left-t.html?ref=hp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21866532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96422/Nasas-Voyager-1-LEFT-solar-35-year-mission-explore-space-began.html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314_藏在樹木年輪裡的太陽爆發

  古老樹木年輪中的碳同位素急遽升高,讓科學家發現在西元774至775年曾有大量的帶電粒子襲擊地球!現在一組物理學家團隊懷疑,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的太陽!他們的研究結果即將刊載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太陽平常就會噴出帶電粒子,稱為日冕質量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但卻很少襲擊地球或是造成傷害。理論上,太陽的爆發威力足夠強大,可以解釋年輪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科學家估計這次太陽爆發的威力,比造成1989年魁北克大停電的事件還要強大70倍,更比1859年癱瘓北美及歐洲電報系統的太陽爆發事件大上20倍。許多遠處類似太陽的恆星也曾經產生如此大的噴發,因此我們的太陽威力應該也是不容小覷,不過,科學家表示,這樣的爆發還是無法造成大量生物滅絕的事件。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989

新聞來源:ScienceNow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307_泛星計畫尋找失落的超新星!

  船底座Eta星已經準備好要爆炸了!170年前,100個太陽質量的船底座Eta星噴發出達數個太陽質量的氣體,成為彼時天上僅次於天狼星的第二亮星,但重頭戲還沒登場,船底座Eta星終將成為一顆耀眼的超新星!

  大質量恆星臨終前的超新星爆發在螺旋星系裡很常見,因為那兒常有新恆星生成。但在恆星形成已近停滯的橢圓星系中,就很少有超新星爆發。這也難怪天文學家在年老的星系中看到年輕的超新星爆發會如此驚訝!由夏威夷Maui島Haleakala天文台泛星望遠鏡所發現的PS1-12sk超新星,就是如此獨一無二!

  根據光譜中的氦線與其他特徵,PS1-12sk被分類為罕見的Ibn型超新星,在目前被觀測到的數千顆超新星中,僅為此型超新星的第六例!雖然起源尚不清楚,但這顆超新星極有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晚年噴出大量氦氣-就像船底座Eta星旁的矮人星雲(Homunculus Nebula)-之後產生的超新星爆發。

  先前發現的五顆Ibn型超新星也都支持這種假設,它們都是在像銀河系這樣仍活躍形成恆星的星系中被發現(由於大質量恆星壽命短暫,在爆炸之前通常不會離出生地太遠)。

  但PS1-12sk可不太一樣,它是在一個距離地球7.8億光年的明亮橢圓星系外圍被發現的,但附近區域看起來最近並沒有恆星形成的跡象,天文學家之前也從未在這樣的星系中發現大質量恆星形成的超新星。

  這個發現顯示宿主星系可能暗藏恆星工廠,偷偷製造大質量恆星;另一種假設是PS1-12sk或許有著截然不同的起源,像是其中一顆富含氦的兩顆白矮星碰撞。甚至有一些可能性更低的選項,像是這顆恆星已經遠離了它的出生地?非常局部的恆星形成?或是另一種不同的超新星形成方式?對天文學家來說,PS1-12sk可真是出了道難解的謎題!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987

新聞來源:
http://www.cfa.harvard.edu/news/2013/pr20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