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當道,天文學家發現了恆星形成效率最高的星系-SDSSJ1506+54,它將燃料轉換為恆星的效率,幾乎可達百分百!
恆星是由星系中塌縮的雲氣形成,在一般的星系中(像是我們的銀河系),只有部分雲氣會被用來產生恆星。雲氣雖然在星系中到處散佈,但大部分的恆星都在旋臂上特別濃密的節點誕生。
但在SDSSJ1506+54這個特殊的星系中,幾乎所有氣體都被拽往星系核心,使大量恆星集中在此誕生,恆星形成的速率比我們的銀河系還要高上數百倍!此研究結果將有助於了解星系中央的恆星形成區如何成形。
本篇研究刊載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觀測資料則來自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和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以及位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上的IRAM干涉儀(IRAM Plateau de Bure Interferometer)。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Jim Geach是在WISE的全天紅外巡天影像中,發現SDSSJ1506+54這個星系的,它發出的紅外光比太陽還要強上一兆倍,距離我們有60億光年之遠!而哈柏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則顯示這個星系相當緻密,大部分的光都來自於僅數百光年大小的一小塊恆星生成區。研究團隊接著利用IRAM干涉儀量測星系中的氣體量,此地面望遠鏡觀測一氧化碳發出的次毫米波,藉以推估用作恆星燃料的氫氣總量。結合WISE所估計的恆星形成率和IRAM計算出的氣體量,天文學家便能知道恆星形成的效率如何。
在星系的恆星形成區,部分雲氣因重力而塌縮,當雲氣濃密到足以點燃核融合反應,恆星就此誕生;但新生恆星的恆星風和輻射卻會將雲氣吹散,遏止恆星繼續誕生-這也決定了恆星誕生效率的理論極大值。SDSSJ1506+54星系的恆星誕生效率就幾乎已達此理論極大值,再差一點這些雲氣就要被吹散了。
為什麼SDSSJ1506+54星系如此特別?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正好抓住了星系演化中,由星系合併所觸發的某一短暫階段。這樣快速的恆星形成僅能維持數萬年(這只是星系一生中一眨眼的工夫),雲氣就會被消耗殆盡,屆時SDSSJ1506+54星系就會演化為成熟的大質量橢圓星系。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20
新聞來源: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WISE/news/wise20130423.html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22_太陽動力觀測衛星三年精華縮時影片
自2010年春季首次拍攝太陽以來,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已累積了三年的太陽影像,現在就讓您一次看完!
此縮時影片是由每天兩張太陽影像組成,您可見到過去三年太陽逐漸由平靜轉為活躍的過程。太陽動力觀測衛星的大氣成像裝置(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每12秒就以10種不同波段對太陽進行拍攝,影片中是極紫外波段171埃(angstrom)的影像,所呈現的是溫度約在60萬度左右的太陽物質。
您或許會注意到影片中太陽的視直徑有極微小的變化,這是因為太陽動力觀測衛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所造成。太陽閃焰及日冕物質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這類的太空天氣事件,會將輻射和太陽風粒子吹向地球,造成衛星異常的情況。藉由太陽動力觀測衛星一窺太陽狂舞的情形,將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太陽爆發的原因,以及改善太空天氣預報的能力。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9
新聞來源: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do/news/first-light-3rd.html
此縮時影片是由每天兩張太陽影像組成,您可見到過去三年太陽逐漸由平靜轉為活躍的過程。太陽動力觀測衛星的大氣成像裝置(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每12秒就以10種不同波段對太陽進行拍攝,影片中是極紫外波段171埃(angstrom)的影像,所呈現的是溫度約在60萬度左右的太陽物質。
您或許會注意到影片中太陽的視直徑有極微小的變化,這是因為太陽動力觀測衛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所造成。太陽閃焰及日冕物質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這類的太空天氣事件,會將輻射和太陽風粒子吹向地球,造成衛星異常的情況。藉由太陽動力觀測衛星一窺太陽狂舞的情形,將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太陽爆發的原因,以及改善太空天氣預報的能力。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9
新聞來源: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do/news/first-light-3rd.html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8_在太空站上擰毛巾會怎樣?
上次我們看過了「在太空中能不能哭?」,知道了在太空哭泣可不太唯美,只會搞得整張臉溼答答,得拿毛巾來擦乾。那如果真的大哭一場,整條毛巾都濕了,想把毛巾擰乾,會發生什麼事呢?日前加拿大太空總署(Canadian Space Agency)在YouTube張貼了這段有趣的影片。
這回,任務指揮官Chris Hadfield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上將一條濡濕的毛巾擰乾,這個實驗是由加拿大Nova Scotia省的兩位高一學生所構想的,Kendra Lamke和Meredith Hatfield贏得了由加拿大太空總署所贊助的比賽-為太空人設計在微重力環境下執行的實驗。
這兩位學生猜想在太空中,從毛巾所擰出來的水不會滴下來,而是會留在毛巾上。如您在影片中所見,他們猜對了!水雖然會從毛巾裡被擰出來,但由於表面張力的關係,擰出來的水只會像一片果凍般,緊緊黏在毛巾和手上!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6
新聞來源:
http://www.latimes.com/news/science/sciencenow/la-sci-sn-astronaut-wrings-out-wet-cloth-in-space-20130418,0,2639050.story
這回,任務指揮官Chris Hadfield在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上將一條濡濕的毛巾擰乾,這個實驗是由加拿大Nova Scotia省的兩位高一學生所構想的,Kendra Lamke和Meredith Hatfield贏得了由加拿大太空總署所贊助的比賽-為太空人設計在微重力環境下執行的實驗。
這兩位學生猜想在太空中,從毛巾所擰出來的水不會滴下來,而是會留在毛巾上。如您在影片中所見,他們猜對了!水雖然會從毛巾裡被擰出來,但由於表面張力的關係,擰出來的水只會像一片果凍般,緊緊黏在毛巾和手上!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6
新聞來源:
http://www.latimes.com/news/science/sciencenow/la-sci-sn-astronaut-wrings-out-wet-cloth-in-space-20130418,0,2639050.story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6_超長伽瑪射線爆!
「伽瑪射線爆」(gamma ray bursts,GRBs)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爆炸事件,除了放出大量的伽瑪射線和X射線,也會在光學和無線電波波段產生餘暉。「雨燕」(Swift)、「費米」(Fermi)和其它的望遠鏡平均一天可偵測到一個伽瑪射線爆。
如果您對伽瑪射線爆有些認識,可能會知道伽瑪射線爆以2秒為界,分為「短伽瑪射線爆」(short GRBs)和「長伽瑪射線爆」(long GRBs)。持續時間短於兩秒的是「短伽瑪射線爆」,被認為是雙星系統中的緻密天體合併所造成,禍首極有可能是中子星和黑洞。而「長伽瑪射線爆」持續時間達幾秒鐘到幾分鐘,一般約落在20到50秒之間,一般認為是和數倍太陽質量恆星崩坍產生新黑洞有關。
但最近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雨燕衛星發現三個持續時間可達數小時之久的「超長伽瑪射線爆」(ultra-long GRBs)!兩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研究推論,這一類的事件是由超巨星(supergiant star)的死亡災難所造成!
第一個例子GRB 101225A在2010年聖誕節發生,因此被暱稱為「聖誕爆」(the Christmas burst),其持續時間達兩小時之久!但由於無法判定其距離,天文學家對於背後的物理機制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銀河系內的中子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上;另一種說法則是35億光年外的的超新星爆發。
而2011年12月9日的GRB 111209A更是打破歷史紀錄,持續時間達25,000秒,約7個小時左右!天文學家Gendre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Wind衛星上的Konus伽瑪射線爆探測器的伽瑪射線資料、雨燕及XMM-Newton衛星的X射線觀測,以及智利TAROT自動天文台的光學觀測,對GRB 111209A進行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這次事件是由低金屬含量的藍色超巨星坍縮所造成,此結果刊載在3月20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而天文學家Levan等人則是利用夏威夷雙子北座望遠鏡(Gemini North Telescope)觀測「聖誕爆」宿主星系的光譜,根據氧和氫的譜線紅移得到此星系距離,竟遠達70億光年!這已經超過可觀測宇宙一半以上的距離,因此這個爆炸遠比原本想像的還要更具威力!
他們也研究了GRB 111209A和最近爆發的121027A,都有類似的X射線、紫外和光學發射線,而且也都是由活躍形成恆星的緻密星系中央區域所發出。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這三顆超新星自成一類,稱作「超長伽瑪射線爆」!
Levan表示,超長伽瑪射線爆源自非常大的恆星,可能大到和木星軌道一樣,而出生時就超過25倍太陽質量的「沃夫-瑞葉星」(Wolf-Rayet stars)是最有可能的解釋。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的天文學家John Graham和Andrew Fruchter則指出,這類的藍色超巨星金屬含量極少,這也解釋了超長伽瑪射線爆為何看起來源自缺乏金屬的環境。
相關論文可參考
"The Ultra-long Gamma-Ray Burst 111209A: The Collapse of a Blue Supergiant?" B. Genre et al.
"A new population of ultra-long duration gamma-ray bursts." A.J. Levan et al.
"The Metal Aversion of LGRBs." J. F. Graham and A. S. Fruchter
圖一:三種類型的伽瑪射線爆,橫軸是持續時間,縱軸是目前觀測到的數量,上方不同顏色的恆星代表這三種伽瑪射線爆其起源星的尺寸,其中黃色的恆星約比太陽大20%。
圖二:天文學家認為藍色的超巨星是這類「超長伽瑪射線爆」的起源,這類恆星可達20倍太陽質量,大小幾乎可與木星軌道差不多。
影片說明:關於「聖誕爆」形成機制的兩種可能解釋,以及Levan等人研究的結論。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7
新聞來源: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01486/new-kind-of-gamma-ray-burst-is-ultra-long-lasting/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wift/bursts/supergiant-stars.html
http://www2.warwick.ac.uk/newsandevents/grb
如果您對伽瑪射線爆有些認識,可能會知道伽瑪射線爆以2秒為界,分為「短伽瑪射線爆」(short GRBs)和「長伽瑪射線爆」(long GRBs)。持續時間短於兩秒的是「短伽瑪射線爆」,被認為是雙星系統中的緻密天體合併所造成,禍首極有可能是中子星和黑洞。而「長伽瑪射線爆」持續時間達幾秒鐘到幾分鐘,一般約落在20到50秒之間,一般認為是和數倍太陽質量恆星崩坍產生新黑洞有關。
但最近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雨燕衛星發現三個持續時間可達數小時之久的「超長伽瑪射線爆」(ultra-long GRBs)!兩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研究推論,這一類的事件是由超巨星(supergiant star)的死亡災難所造成!
第一個例子GRB 101225A在2010年聖誕節發生,因此被暱稱為「聖誕爆」(the Christmas burst),其持續時間達兩小時之久!但由於無法判定其距離,天文學家對於背後的物理機制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銀河系內的中子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上;另一種說法則是35億光年外的的超新星爆發。
而2011年12月9日的GRB 111209A更是打破歷史紀錄,持續時間達25,000秒,約7個小時左右!天文學家Gendre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Wind衛星上的Konus伽瑪射線爆探測器的伽瑪射線資料、雨燕及XMM-Newton衛星的X射線觀測,以及智利TAROT自動天文台的光學觀測,對GRB 111209A進行詳細的研究,他們認為這次事件是由低金屬含量的藍色超巨星坍縮所造成,此結果刊載在3月20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而天文學家Levan等人則是利用夏威夷雙子北座望遠鏡(Gemini North Telescope)觀測「聖誕爆」宿主星系的光譜,根據氧和氫的譜線紅移得到此星系距離,竟遠達70億光年!這已經超過可觀測宇宙一半以上的距離,因此這個爆炸遠比原本想像的還要更具威力!
他們也研究了GRB 111209A和最近爆發的121027A,都有類似的X射線、紫外和光學發射線,而且也都是由活躍形成恆星的緻密星系中央區域所發出。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這三顆超新星自成一類,稱作「超長伽瑪射線爆」!
Levan表示,超長伽瑪射線爆源自非常大的恆星,可能大到和木星軌道一樣,而出生時就超過25倍太陽質量的「沃夫-瑞葉星」(Wolf-Rayet stars)是最有可能的解釋。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的天文學家John Graham和Andrew Fruchter則指出,這類的藍色超巨星金屬含量極少,這也解釋了超長伽瑪射線爆為何看起來源自缺乏金屬的環境。
相關論文可參考
"The Ultra-long Gamma-Ray Burst 111209A: The Collapse of a Blue Supergiant?" B. Genre et al.
"A new population of ultra-long duration gamma-ray bursts." A.J. Levan et al.
"The Metal Aversion of LGRBs." J. F. Graham and A. S. Fruchter
圖一:三種類型的伽瑪射線爆,橫軸是持續時間,縱軸是目前觀測到的數量,上方不同顏色的恆星代表這三種伽瑪射線爆其起源星的尺寸,其中黃色的恆星約比太陽大20%。
圖二:天文學家認為藍色的超巨星是這類「超長伽瑪射線爆」的起源,這類恆星可達20倍太陽質量,大小幾乎可與木星軌道差不多。
影片說明:關於「聖誕爆」形成機制的兩種可能解釋,以及Levan等人研究的結論。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7
新聞來源:
http://www.universetoday.com/101486/new-kind-of-gamma-ray-burst-is-ultra-long-lasting/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wift/bursts/supergiant-stars.html
http://www2.warwick.ac.uk/newsandevents/grb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5_深埋古細菌中的超新星紀錄!
220萬年前,超新星爆發的殘骸灑落地球,細菌將其中的鐵同位素留在細胞內,形成海洋沉積物,為宇宙歷史留下見證。此發現若經確認,會是生物為超新星爆炸留下的首筆紀錄!
2004年科學家在一小塊太平洋海床上,發現地球上不會產生的鐵60同位素,他們計算同位素的衰變週期,發現罪魁禍首應是鄰近的超新星!
德國物理學家Shawn Bishop試圖在化石紀錄中尋找這次超新星爆發的紀錄,他的目標是一種落腳於海床沉積物的特殊磁感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它們會從周遭攝入鐵,形成約100奈米的磁性結晶,利用地球磁場導航尋找偏好的環境。
Bishop等人從東赤道太平洋取得170萬至330萬年前的沉積物岩心(sediment core),並以每十萬年的間隔取出岩層,以化學方法萃取出其中的鐵60同位素後,以質譜儀分析其含量,其中僅有220萬年前左右的樣本含有較多鐵60同位素。
Bishop認為,這極有可能是超新星殘骸灑落地球,鐵同位素被磁感細菌攝入形成磁鐵礦(Fe3O4),而留下的珍貴化石紀錄。有些科學家懷疑爆發的超新星可能位於距離我們424光年的天蝎-半人馬星協。現在Bishop的團隊正要研究第二塊來自太平洋的岩心,看看是否也同樣有鐵60同位素的訊號存在。
相關論文可參考
“60Fe Anomaly in a Deep-Sea Manganese Crust and Implications for a Nearby Supernova Source” Knie, K. et al. Phys. Rev. Lett. 93, 171103 (2004)
“Discovery prospects for a supernova signature of biogenic origin” Bishop, S. & Egli, R. Icarus 212, 960–962 (2011)
“Evidence for Nearby Supernova Explosions” Benitez, N., Maíz-Apellániz, J. and Canelles, M. Phys. Rev. Lett. 88, 081101 (2002)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8
新聞來源:
http://www.nature.com/news/supernova-left-its-mark-in-ancient-bacteria-1.12797?WT.ec_id=NEWS-20130416
2004年科學家在一小塊太平洋海床上,發現地球上不會產生的鐵60同位素,他們計算同位素的衰變週期,發現罪魁禍首應是鄰近的超新星!
德國物理學家Shawn Bishop試圖在化石紀錄中尋找這次超新星爆發的紀錄,他的目標是一種落腳於海床沉積物的特殊磁感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它們會從周遭攝入鐵,形成約100奈米的磁性結晶,利用地球磁場導航尋找偏好的環境。
Bishop等人從東赤道太平洋取得170萬至330萬年前的沉積物岩心(sediment core),並以每十萬年的間隔取出岩層,以化學方法萃取出其中的鐵60同位素後,以質譜儀分析其含量,其中僅有220萬年前左右的樣本含有較多鐵60同位素。
Bishop認為,這極有可能是超新星殘骸灑落地球,鐵同位素被磁感細菌攝入形成磁鐵礦(Fe3O4),而留下的珍貴化石紀錄。有些科學家懷疑爆發的超新星可能位於距離我們424光年的天蝎-半人馬星協。現在Bishop的團隊正要研究第二塊來自太平洋的岩心,看看是否也同樣有鐵60同位素的訊號存在。
相關論文可參考
“60Fe Anomaly in a Deep-Sea Manganese Crust and Implications for a Nearby Supernova Source” Knie, K. et al. Phys. Rev. Lett. 93, 171103 (2004)
“Discovery prospects for a supernova signature of biogenic origin” Bishop, S. & Egli, R. Icarus 212, 960–962 (2011)
“Evidence for Nearby Supernova Explosions” Benitez, N., Maíz-Apellániz, J. and Canelles, M. Phys. Rev. Lett. 88, 081101 (2002)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8
新聞來源:
http://www.nature.com/news/supernova-left-its-mark-in-ancient-bacteria-1.12797?WT.ec_id=NEWS-20130416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5_美味天文,藝術天文!
天文和美食有什麼關係?在「電影香料共和國」(A Touch of Spice)中,小男孩凡尼斯的外公在香料舖閣樓對他說:「天文學(astronomy)是包含在美食學(gastronomy)之中的!辣椒就像太陽,熱情帶點火爆,所以每道菜都要加點辣椒;金星就像肉桂,是最美麗的女人,甜蜜帶點苦澀,讓人又愛又怕...」。
現在,天文與美食的關係更具體了一些,美國棒棒糖公司Vintage Confections自2012年春季推出了行星棒棒糖!利用高解析度的圖像以及特別的材料,讓透明的棒棒糖變身太陽系各個行星,您會不會捨不得把它們放進嘴裡呢?至今該公司已經賣出了3500組六顆或是十顆行星的組合,價位分別是10.5美金(約合新台幣315元)或 17.5美金(約合新台幣525元)。另外還有星雲棒棒糖喔!(點選圖片可放大)
日本巧克力公司L'eclat所出的八大行星巧克力,更是夢幻逸品!芒果椰子的水星、奶油檸檬的金星、可可口味的地球、柳橙果仁的火星、香草口味的木星、萊姆葡萄的土星、牛奶口味的天王星、卡布奇諾的海王星,加上太陽,一盒9顆3800日圓,約合1150元新台幣。除了行星口味,這家公司甚至還推出各種口味的隕石巧克力!8種一組日幣3000元,約合新台幣900元。
結婚蛋糕也可以很天文!西雅圖這間訂製蛋糕店 The People's Cake的Kaysie Lackey就為一位新娘秘密製作了太陽系蛋糕,送給她的新婚夫婿,這個雙層蛋糕以黑色為基底,點綴了小行星帶作為裝飾,每顆行星皆以手繪製成,您可以看到比較靠近太陽的類地行星在上層,而離太陽較遠的類木行星在下層,甚至還有一個會轉動的蛋糕架!是不是也很想要擁有一個這樣的訂製蛋糕呢?
天文除了可以很美味,也可以很藝術!各式各樣的天文照片原本就令人目眩神迷,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在生活周遭,有許多天文意象與藝術結合的例子呢?最膾炙人口的可能是梵谷的「星夜」(Starry Night)以及「隆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of Astrophysics)的博士後研究員Alex Parker曾在2012年哈柏太空望遠鏡慶祝22歲生日之際,利用相片馬賽克拼貼軟體,將哈柏的最精彩的一百張天文照片拼貼成馬賽克版的「星夜」!
「每日一天文圖」(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APOD)也曾在2010年6月15日推出由Ronnie Warner製作的「星夜尋寶」,您可以試著當個尋寶家,在這幅「星夜」拼貼畫中找一找海爾-波普彗星、螺旋星系、疏散星團、超新星殘骸、超新星1987A、愛斯基摩星雲、蟹狀星雲、雷神的頭盔(Thor's Helmet)、車輪星系、螞蟻星雲…。
將現代天文影像融入古典畫作的作品還不只這些,APOD也曾在2005年6月16日十周年慶之際張貼這幅作品,將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結合了天文影像,根據他們的說法,兩位人物分別是APOD的編輯Robert Nemiroff(左)和Jerry Bonnell(右)。
除了古典藝術,其實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天文的意象悄悄出現在你我身邊。像是今年的臺北燈會,在「蛇斑斑劇場」下方的3D投影小劇場,就有太陽系八大行星,或是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立體投影出現。
稍早於花博公園舉辦的2013臺北花卉展,也有個「星空站」,公園處陽明山公園管理所利用各類花卉材料,雕塑太陽及八大行星天體模型,試圖模擬出太陽系天體系統的園藝意象。
甚至是歌手陳綺貞2009年在小巨蛋的「太陽」演唱會海報,也出現了馬頭星雲和M42獵戶座大星雲。
如果以上這些您都錯過了,沒關係,4月26日到5月7日,您還可以到國立中正紀念堂3F志清廳,欣賞一場天文與藝術結合的饗宴-「賞宇宙時光-時光林油畫展」。或許您會發現,天文除了很科學,也可以很浪漫!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4
資料來源:
行星棒棒糖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309306/See-world-inside-lollipop-Solar-recreated-sweet-style.html
美國Vintage Confections推出的行星棒棒糖 http://www.vintageconfections.com/products/planet-lollipops
美國Vintage Confections推出的星雲棒棒糖 http://www.vintageconfections.com/collections/ball-style-lollipops/products/nebula
日本L'eclat推出的行星巧克力 http://www.rihga.co.jp/osaka/leclat/planet.html
日本L'eclat推出的隕石巧克力 http://www.rihga.co.jp/osaka/leclat/kiseki.html
太陽系結婚蛋糕 http://www.brides.com/blogs/aisle-say/2012/10/solar-system-wedding-cake.html
哈柏望遠鏡影像拼貼畫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08757/Van-Goghs-Starry-Night-youve-seen-Astronomy-student-creates-mosaic-using-Hubbles-best-deep-space-pictures.html
2010年6月15日的APOD「星夜尋寶」(由梵谷畫作「星夜」合成)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100615.html
2005年6月16日的APOD「歡慶十周年」(由維梅爾畫作「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合成)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050616.html
2013臺北燈會蛇斑斑劇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y_2CitbXP0
2013臺北花卉展 http://www.2013taipeiflowershow.com.tw/news_detail.asp?UID=6
陳綺貞2009台北小巨蛋演唱會「太陽」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9211
賞宇宙時光─時光林油畫個展 http://www.culture.ntpc.gov.tw/web/Message?command=showDetail&postId=272069
現在,天文與美食的關係更具體了一些,美國棒棒糖公司Vintage Confections自2012年春季推出了行星棒棒糖!利用高解析度的圖像以及特別的材料,讓透明的棒棒糖變身太陽系各個行星,您會不會捨不得把它們放進嘴裡呢?至今該公司已經賣出了3500組六顆或是十顆行星的組合,價位分別是10.5美金(約合新台幣315元)或 17.5美金(約合新台幣525元)。另外還有星雲棒棒糖喔!(點選圖片可放大)
結婚蛋糕也可以很天文!西雅圖這間訂製蛋糕店 The People's Cake的Kaysie Lackey就為一位新娘秘密製作了太陽系蛋糕,送給她的新婚夫婿,這個雙層蛋糕以黑色為基底,點綴了小行星帶作為裝飾,每顆行星皆以手繪製成,您可以看到比較靠近太陽的類地行星在上層,而離太陽較遠的類木行星在下層,甚至還有一個會轉動的蛋糕架!是不是也很想要擁有一個這樣的訂製蛋糕呢?
天文除了可以很美味,也可以很藝術!各式各樣的天文照片原本就令人目眩神迷,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在生活周遭,有許多天文意象與藝術結合的例子呢?最膾炙人口的可能是梵谷的「星夜」(Starry Night)以及「隆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of Astrophysics)的博士後研究員Alex Parker曾在2012年哈柏太空望遠鏡慶祝22歲生日之際,利用相片馬賽克拼貼軟體,將哈柏的最精彩的一百張天文照片拼貼成馬賽克版的「星夜」!
「每日一天文圖」(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APOD)也曾在2010年6月15日推出由Ronnie Warner製作的「星夜尋寶」,您可以試著當個尋寶家,在這幅「星夜」拼貼畫中找一找海爾-波普彗星、螺旋星系、疏散星團、超新星殘骸、超新星1987A、愛斯基摩星雲、蟹狀星雲、雷神的頭盔(Thor's Helmet)、車輪星系、螞蟻星雲…。
將現代天文影像融入古典畫作的作品還不只這些,APOD也曾在2005年6月16日十周年慶之際張貼這幅作品,將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結合了天文影像,根據他們的說法,兩位人物分別是APOD的編輯Robert Nemiroff(左)和Jerry Bonnell(右)。
稍早於花博公園舉辦的2013臺北花卉展,也有個「星空站」,公園處陽明山公園管理所利用各類花卉材料,雕塑太陽及八大行星天體模型,試圖模擬出太陽系天體系統的園藝意象。
如果以上這些您都錯過了,沒關係,4月26日到5月7日,您還可以到國立中正紀念堂3F志清廳,欣賞一場天文與藝術結合的饗宴-「賞宇宙時光-時光林油畫展」。或許您會發現,天文除了很科學,也可以很浪漫!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4
資料來源:
行星棒棒糖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309306/See-world-inside-lollipop-Solar-recreated-sweet-style.html
美國Vintage Confections推出的行星棒棒糖 http://www.vintageconfections.com/products/planet-lollipops
美國Vintage Confections推出的星雲棒棒糖 http://www.vintageconfections.com/collections/ball-style-lollipops/products/nebula
日本L'eclat推出的行星巧克力 http://www.rihga.co.jp/osaka/leclat/planet.html
日本L'eclat推出的隕石巧克力 http://www.rihga.co.jp/osaka/leclat/kiseki.html
太陽系結婚蛋糕 http://www.brides.com/blogs/aisle-say/2012/10/solar-system-wedding-cake.html
哈柏望遠鏡影像拼貼畫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08757/Van-Goghs-Starry-Night-youve-seen-Astronomy-student-creates-mosaic-using-Hubbles-best-deep-space-pictures.html
2010年6月15日的APOD「星夜尋寶」(由梵谷畫作「星夜」合成)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100615.html
2005年6月16日的APOD「歡慶十周年」(由維梅爾畫作「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合成) http://www.phys.ncku.edu.tw/~astrolab/mirrors/apod/ap050616.html
2013臺北燈會蛇斑斑劇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y_2CitbXP0
2013臺北花卉展 http://www.2013taipeiflowershow.com.tw/news_detail.asp?UID=6
陳綺貞2009台北小巨蛋演唱會「太陽」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9211
賞宇宙時光─時光林油畫個展 http://www.culture.ntpc.gov.tw/web/Message?command=showDetail&postId=272069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0_來自土星環的降雨
刊載在「自然」(Natur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英國列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天文學家James O'Donoghue等人,利用夏威夷的凱克II望遠鏡(Keck II telescope)觀察土星電離層(ionosphere)中帶電氫離子所發出的輻射,發現有帶電的水從由六萬公里高的土星環落往土星,這些降雨會影響部分土星高層大氣的組成及溫度結構,而形成深色的暗紋。
土星的高層大氣與土星環有著密切的交互作用,來自土星環的雨水落向電離層,大幅降低了該局部區域的電子濃度。這解釋了過去幾十年來,為何我們觀測到土星某些緯度的電子濃度非常低的問題,也幫助科學家更瞭解土星環系統的起源與演化,以及土星大氣層的改變。
在1980年代早期,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航海家號(Voyager)太空船就拍攝到土星上有兩到三條暗紋,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由土星環落下的雨水所造成,但直到2011年4月科學家利用凱克II望遠鏡在近紅外線波段的觀察,才又看到這些平行於赤道的暗紋。
在土星的電離層中,中性的大氣層被高能量粒子或太陽輻射游離,而產生帶電粒子。科學家追蹤一種帶有三個質子的特殊氫離子(三原子氫)時,原本以為會看到整個星球均勻地在紅外波段發光,沒想到卻觀察到一系列亮暗相間的條紋。暗紋約占了土星上層大氣緯度25到55度的30-43%,這比當初航海家號任務所拍到的影像還大得多。
根據研究團隊的計算,土星電離層的暗紋和土星環上最亮最密的區域被磁場連結。來自太陽的輻射游離了水分子,然後被行星的磁場掃過並拉向土星,當這些帶電粒子撞擊電離層,便會摧毀發光的三原子氫。因此,土星環最亮最密的部分製造了最大的降雨,在發光的電離層上畫上了暗紋。而土星環的環縫沒有產生降雨,便留下了原本發亮的亮條(請見示意圖)。本篇論文作者之一的Steve Miller表示,這些暗紋只有在特定的紅外波段可見,即使我們在土星的衛星上也無法用肉眼看見它們,而木星的電離層看起來就均勻得多。O'Donoghue則估計,每天土星環會降下1到10個奧運規格游泳池的水到土星的電離層上。
這項研究成果解釋了長久以來難解的一些謎團:像是為什麼土星電離層的溫度比預期還要高上幾百度,降雨中的帶電的水分子可能就提供了加熱所需的額外能源;另外土星低層大氣比預期更濕,可能也是因為來自土星環的降雨所造成。天文學家接下來將利用卡西尼號上的儀器進行研究,期望能更詳細地觀察水如何移除電離層中的帶電粒子。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1
新聞來源: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release=2013-130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3366-saturns-rings-leave-ghostly-imprint-on-atmosphere.html
土星的高層大氣與土星環有著密切的交互作用,來自土星環的雨水落向電離層,大幅降低了該局部區域的電子濃度。這解釋了過去幾十年來,為何我們觀測到土星某些緯度的電子濃度非常低的問題,也幫助科學家更瞭解土星環系統的起源與演化,以及土星大氣層的改變。
在1980年代早期,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航海家號(Voyager)太空船就拍攝到土星上有兩到三條暗紋,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由土星環落下的雨水所造成,但直到2011年4月科學家利用凱克II望遠鏡在近紅外線波段的觀察,才又看到這些平行於赤道的暗紋。
在土星的電離層中,中性的大氣層被高能量粒子或太陽輻射游離,而產生帶電粒子。科學家追蹤一種帶有三個質子的特殊氫離子(三原子氫)時,原本以為會看到整個星球均勻地在紅外波段發光,沒想到卻觀察到一系列亮暗相間的條紋。暗紋約占了土星上層大氣緯度25到55度的30-43%,這比當初航海家號任務所拍到的影像還大得多。
根據研究團隊的計算,土星電離層的暗紋和土星環上最亮最密的區域被磁場連結。來自太陽的輻射游離了水分子,然後被行星的磁場掃過並拉向土星,當這些帶電粒子撞擊電離層,便會摧毀發光的三原子氫。因此,土星環最亮最密的部分製造了最大的降雨,在發光的電離層上畫上了暗紋。而土星環的環縫沒有產生降雨,便留下了原本發亮的亮條(請見示意圖)。本篇論文作者之一的Steve Miller表示,這些暗紋只有在特定的紅外波段可見,即使我們在土星的衛星上也無法用肉眼看見它們,而木星的電離層看起來就均勻得多。O'Donoghue則估計,每天土星環會降下1到10個奧運規格游泳池的水到土星的電離層上。
這項研究成果解釋了長久以來難解的一些謎團:像是為什麼土星電離層的溫度比預期還要高上幾百度,降雨中的帶電的水分子可能就提供了加熱所需的額外能源;另外土星低層大氣比預期更濕,可能也是因為來自土星環的降雨所造成。天文學家接下來將利用卡西尼號上的儀器進行研究,期望能更詳細地觀察水如何移除電離層中的帶電粒子。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1
新聞來源: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release=2013-130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3366-saturns-rings-leave-ghostly-imprint-on-atmosphere.html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0_太空中的綠泡泡
歐南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的科學家利用智利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 的一些未分配時間,觀察位於南天球盾牌座這團鬼魅的綠色雲氣,得到了此天體迄今最佳的影像!
這個謎樣的天體稱作IC 1295,距離地球約3300光年,是由死亡恆星噴出的殘骸雲氣膨脹而形成的行星狀星雲。它看來有點像顯微鏡下的微生物,被一層層的殼層包覆。其實這些泡泡是由彼時的恆星大氣所構成,當恆星生命進入末期時,核心不穩定的核融合反應忽然釋放能量,將外層氣體噴出。這些氣體因年老恆星(圖中箭頭處)強烈的紫外輻射而游離發光,鬼魅的綠色則來自於雲氣中大量游離的氧離子。
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內,行星狀星雲中央的恆星會逐漸冷卻成為昏暗的白矮星,這也是所有介於一倍到八倍太陽質量恆星的末路,行星狀星雲約能維持一萬年左右的時間。雖然稱作行星狀星雲,但它其實和行星沒什麼關係,原來是因為早期望遠鏡的解析力不足,讓行星狀星雲看起來很像太陽系外圍的天王星、海王星等天體而得名。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0
新聞來源:
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317/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3/04/scienceshot-green-bubble-in-spac.html?ref=hp
這個謎樣的天體稱作IC 1295,距離地球約3300光年,是由死亡恆星噴出的殘骸雲氣膨脹而形成的行星狀星雲。它看來有點像顯微鏡下的微生物,被一層層的殼層包覆。其實這些泡泡是由彼時的恆星大氣所構成,當恆星生命進入末期時,核心不穩定的核融合反應忽然釋放能量,將外層氣體噴出。這些氣體因年老恆星(圖中箭頭處)強烈的紫外輻射而游離發光,鬼魅的綠色則來自於雲氣中大量游離的氧離子。
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內,行星狀星雲中央的恆星會逐漸冷卻成為昏暗的白矮星,這也是所有介於一倍到八倍太陽質量恆星的末路,行星狀星雲約能維持一萬年左右的時間。雖然稱作行星狀星雲,但它其實和行星沒什麼關係,原來是因為早期望遠鏡的解析力不足,讓行星狀星雲看起來很像太陽系外圍的天王星、海王星等天體而得名。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0
新聞來源:
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317/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3/04/scienceshot-green-bubble-in-spac.html?ref=hp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09_「退休」恆星也有行星和塵埃盤!
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首次觀察到一個擁有行星系統的次巨星(subgiant)周圍,有著由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形成的的塵埃帶。
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穩定的燃燒核心的氫幾十億年後,會將燃料耗盡而開始燃燒核心周圍的殼層。在它們「退休」後,會膨脹形成次巨星,最終形成紅巨星。在次巨星的階段,周圍的行星、小行星、彗星應該還會繼續在這些「退休」的恆星周圍存在。藉著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在遠紅外線波段的高敏感度,天文學家在北冕座kappa星周圍解析出塵埃盤的存在。這顆約25億歲的北冕座kappa星約有1.5倍太陽質量,距離我們100光年左右。根據地面望遠鏡的觀測,這顆恆星有一個兩倍木星質量的行星圍繞,和母恆星的距離約和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差不多,另外可能也還有另一質量尚不確定的第二顆行星存在。
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Amy Bonsor表示,這個塵埃盤自恆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著,這和我們太陽系非常不同-太陽系大部分的塵埃都在太陽誕生後約6億年的「晚期大撞擊時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era)就被清空了。研究團隊提出符合觀測的幾種可能假設,這個謎樣的塵埃盤系統可能是由一顆或兩顆行星塑造,或是由棕矮星的伴星將塵埃盤一分為二。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2
新聞來源: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Herschel/Retired_star_found_with_planets_and_debris_disc
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在穩定的燃燒核心的氫幾十億年後,會將燃料耗盡而開始燃燒核心周圍的殼層。在它們「退休」後,會膨脹形成次巨星,最終形成紅巨星。在次巨星的階段,周圍的行星、小行星、彗星應該還會繼續在這些「退休」的恆星周圍存在。藉著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在遠紅外線波段的高敏感度,天文學家在北冕座kappa星周圍解析出塵埃盤的存在。這顆約25億歲的北冕座kappa星約有1.5倍太陽質量,距離我們100光年左右。根據地面望遠鏡的觀測,這顆恆星有一個兩倍木星質量的行星圍繞,和母恆星的距離約和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差不多,另外可能也還有另一質量尚不確定的第二顆行星存在。
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Amy Bonsor表示,這個塵埃盤自恆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著,這和我們太陽系非常不同-太陽系大部分的塵埃都在太陽誕生後約6億年的「晚期大撞擊時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 era)就被清空了。研究團隊提出符合觀測的幾種可能假設,這個謎樣的塵埃盤系統可能是由一顆或兩顆行星塑造,或是由棕矮星的伴星將塵埃盤一分為二。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2
新聞來源: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Herschel/Retired_star_found_with_planets_and_debris_disc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