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網路天文館天文新知_20130415_深埋古細菌中的超新星紀錄!

  220萬年前,超新星爆發的殘骸灑落地球,細菌將其中的鐵同位素留在細胞內,形成海洋沉積物,為宇宙歷史留下見證。此發現若經確認,會是生物為超新星爆炸留下的首筆紀錄!

  2004年科學家在一小塊太平洋海床上,發現地球上不會產生的鐵60同位素,他們計算同位素的衰變週期,發現罪魁禍首應是鄰近的超新星!

  德國物理學家Shawn Bishop試圖在化石紀錄中尋找這次超新星爆發的紀錄,他的目標是一種落腳於海床沉積物的特殊磁感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它們會從周遭攝入鐵,形成約100奈米的磁性結晶,利用地球磁場導航尋找偏好的環境。

  Bishop等人從東赤道太平洋取得170萬至330萬年前的沉積物岩心(sediment core),並以每十萬年的間隔取出岩層,以化學方法萃取出其中的鐵60同位素後,以質譜儀分析其含量,其中僅有220萬年前左右的樣本含有較多鐵60同位素。

  Bishop認為,這極有可能是超新星殘骸灑落地球,鐵同位素被磁感細菌攝入形成磁鐵礦(Fe3O4),而留下的珍貴化石紀錄。有些科學家懷疑爆發的超新星可能位於距離我們424光年的天蝎-半人馬星協。現在Bishop的團隊正要研究第二塊來自太平洋的岩心,看看是否也同樣有鐵60同位素的訊號存在。

  相關論文可參考
60Fe Anomaly in a Deep-Sea Manganese Crust and Implications for a Nearby Supernova Source” Knie, K. et al. Phys. Rev. Lett. 93, 171103 (2004)
“Discovery prospects for a supernova signature of biogenic origin” Bishop, S. & Egli, R. Icarus 212, 960–962 (2011)
“Evidence for Nearby Supernova Explosions” Benitez, N., Maíz-Apellániz, J. and Canelles, M. Phys. Rev. Lett. 88, 081101 (2002)

Editor: Seline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018

新聞來源:
http://www.nature.com/news/supernova-left-its-mark-in-ancient-bacteria-1.12797?WT.ec_id=NEWS-201304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