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14_破紀錄的X射線!

  現代的天文望遠鏡都致力於探究最暗淡的天體,但一旦發生爆發事件,麻煩可就大了!在6月21日,一顆位在遙遠星系中瀕死恆星爆炸所產生的強烈X射線,竟使得NASA的Swift太空望遠鏡暫時失明。

  在爆發的高峰,每秒撞擊太空望遠鏡的X射線光子高達14萬3千個。這是在我們的銀河系及衛星星系之外,所偵測到最強的X射線爆發事件!強烈的輻射來自於持續達一分鐘的伽瑪射線爆,這是大質量恆星死亡並轉變為黑洞的劇烈過程。

  當然,天空中最強的X射線源還是我們的太陽。但這樣比不太公平,畢竟太陽離我們太近了。但6月的這起爆發可是發生在50億光年之外,是我們與太陽距離的30兆倍!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scienceshot-blinded-by-the-x-ray.html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11_羅賽塔號與小行星Lutetia的近距離接觸

  羅賽塔號(Rosetta)太空船在7月10日,以每小時5萬4千公里的高速,飛掠小行星Lutetia。雖然它並沒有在Lutetia旁多作停留,但仍證實了之前觀測的猜測:Lutetia是個受過許多撞擊的早期太陽系遺骸。

  Lutetia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個直徑達132公里的橢球形小行星。它的表面凹凸不平,遍佈坑洞,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大型的隕石坑。坑洞的數量顯示,Lutetia至少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了。

  想要知道這顆小行星的起源,天文學家得仔細分析它的礦物成分是岩質或金屬質。羅賽塔號在接下來的數週到數月,會針對Lutetia進行光譜觀測,以解答此一疑惑。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scienceshot-rough-life-for-aster.html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08_卡西尼號追蹤土星環上的「螺旋槳」

  往天上看,小小的飛機卻能夠製造出壯觀的凝結尾。在土星最外圈A環上的微小衛星也是如此,它能夠輕易地在環狀物質中激起斑點狀的擾動。2006年卡西尼號太空船就發現了這種擾動的構造,外型看來好像把英文字母的S兩邊拉長的形狀,因此天文學家們把它稱作「螺旋槳」。

  之後,天文學家便密切追蹤「螺旋槳」在土星這顆氣體巨型星旁的運動。卡西尼團隊的成員在7月8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中,描述這種可延展達好幾百公里的特徵,是如何由僅約1公里大小的小衛星在A環中的運動所造成的。

  這篇研究是天文學家首次能夠追蹤盤或環內的固體運動,進一步的研究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扁平盤狀的氣體及塵埃,如何吸積形成恆星或行星。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scienceshot-cassini-tracks-satur.html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07_日本「可能」採集到小行星上的塵土了!?

上個月,日本太空船遊隼號(Hayabusa)返回地球的新聞,轟動了全世界,而最近日本宇宙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公佈了遊隼號所帶回的小行星塵土樣品的最新消息。

  JAXA宣稱所屬的科學家利用顯微鏡觀察樣本托盤,發現二個微米大小的顆粒,而且還有十個或是更多的顆粒還在收集器內。但這些顆粒的身世還有些疑問存在,因為目前科學家還不確定這些顆粒是小行星Itokawa上的粉塵,或者只是地球上的汙染物,所以JAXA將花費數個月的時間好好的研究觀察,以確認任務是否真的成功。

Editor: KP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scienceshot-japan-probe-picked.html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02_行星的三部合唱曲

  天文學家發現有三顆行星以共振軌道繞著一顆鄰近的恆星公轉,它們之間的引力將軌道週期鎖定為簡單整數比。每隔124天,這三顆行星便會排列成一直線。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兩顆行星之間的共振關係,像海王星和冥王星的3:2共振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但這是首次發現三顆行星之間的軌道共振。它們的母恆星是位在水瓶座方向,距離我們僅15光年的紅矮星Gliese 876。

  大約在10年前,天文學家就發現它有兩顆軌道共振的行星,質量約相當於木星和土星。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中的研究則指出,還有第三顆質量更小,相當於天王星的行星存在。

  這三顆行星以4:2:1的共振軌道存在:距離母恆星最近的行星公轉4圈的同時,中間的行星轉了2圈,新發現的最外圍行星則是繞了1圈。

  我們可以藉由它們的共振關係,追溯這些行星的誕生時間,也能對巨行星的形成有更多的認識。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scienceshot-planets-sing-in-thre.html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01_第一道光,來的很快!

  在大霹靂的幾億年後,宇宙還是一片黑暗,熱氫原子和負氫離子瀰漫在太空之間。我們現在所知的宇宙,得要到原子和離子配對形成氫分子之後才逐漸成形。而產生的氫分子提供了散熱機制,使得雲氣可以冷卻,形成第一代恆星。

  但我們一直還不太清楚,氫分子得花多久時間才能形成?現在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重現早期雲氣的化學環境,為我們解開了這個疑惑。這項研究幫助天文物理學家更準確地掌握第一代恆星的質量,將估計質量的不確定性由20降為2。本篇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這項實驗有效地降低了理論模擬對第一代雲氣的化學及冷卻速率的不確定性,將來科學家可以將這些資訊用於電腦模型,以研究第一代恆星的性質。

  雖然把氫原子和負氫離子結合這個反應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在實驗室中卻相當難進行。這群科學家利用的方法是先製造帶負價的氫離子束,並送入管子內。接著利用雷射將其中約7%離子的電子打掉,於是管子內便有了氫原子和負氫離子,它們能夠進一步的在管內反應。最後科學家在整個裝置的末端,計算反應生成的氫分子數量。
實驗的結果發現,氫分子生成的速率較先前所認為的還要快,這也表示第一代恆星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更快生成。但由於對第一代恆星生成的初始狀況還不太清楚,我們還無法掌握第一代恆星的質量分布。

  知道氫分子的生成速率,能幫助科學家更了解第一代恆星,甚至也對研究宇宙結構的演化大有助益。這是因為第一代恆星的性質和命運會影響接下來的事件,像是原始星系的形成與分布。這篇研究很有趣的一點是讓我們知道,微觀的物理過程也能影響宇宙大尺度的演化。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0/07/first-stars-formed-fast.html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701_鉛筆筆心出現在月球上?!

  科學家發現月球的岩石中存在著現在用在製作鉛筆筆心的原料,它就是石墨。

  這個發現是個美麗的意外。找到石墨的岩石是1972年阿波羅17號,從月球的澄海上所帶回的標本,這四十年間,就已經有發現到碳素礦物(carbon-loaded mineral),然而不曾發現石墨的存在。而研究團隊原本是也只是想尋找含磷量豐富的岩石(phosphate-rich apatite),卻在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純碳礦物。

  之前的研究認為月球上的碳是太陽風所遺留的,但研究團隊則認為,石墨可能是形成於太陽系晚期大轟擊(Late Heavy Bombardment)時期,可能是來自形成撞擊盆地的物體,或是在撞擊時,所釋放富含碳的氣體凝結而成。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表明在這個時期,雖然地球正被隕石所侵擾,但月球仍保留著這個時期的記碌,和孕育出地球上生命單元的素材。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7月2日出版的的「科學」(Science)期刊。

Editor: KP

新聞來源:Science Now
http://www.space.com/scienceastronomy/apollo-moon-rock-graphite-10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