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0405_大自然望遠鏡下的科學

  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開始了這一切。

  1919年時,愛丁頓接續著往前。

  而在過去十年,天文學家從使用MACHO(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 survey)到OGLE (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CASTLES(CfA-Arizona Space Telescope Lens Survey)…沒錯,接下來要講的就是重力透鏡。

  現在LABOCA(Large APEX Bolometer Camera)和 SABOCA(Submilimeter APEX Bolometer Camera)也都插了一腳,依據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目光對準在很遙遠很遙遠(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星系中,有著恆星誕生的豐饒之地。

  星系的演化在天文物理中是令人費解、具有挑戰性和著迷的話題之一。而其中的核心問題尚未被解答-在遙遠的星系中恆星如何快速的形成,而又是怎樣的恆星形成機制如此不同於我們和鄰近的星系。有大量的線索顯示,在很久以前恆星形成曾非常快速地進行著,但是因為遙遠星系比較暗,也比較小,但是不透明灰塵構成的天然面紗擋住了恆星誕生的光芒,以致沒有太多的數據可以進行數值的假說測試。

  直到去年,最亮的次毫米星系之一被LABOCA發現了,SMMJ2135-0102這個星系的紅移值是2.32;在870微米波段的亮度是106 mJy,這是由於大型星系團的重力所造成的放大效果。而其中只有100秒差距的恆星形成區,靠著後續的高解析力次毫米陣列觀測了細節。這些結果讓恆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進展,也提供了未來對這些早期星系研究的可行性,特別是對ALMA而言。

  大自然望遠鏡免費的給予天文學家像是ALMA的能力。

  在SMMJ2135-0102中的恆星形成區大約是100秒差距大小,相當於100個高密度巨大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GMC)核心,而光度也接近100倍典型的恆星形成區的光度。事實上,SMMJ2135-0102中恆星形成區的光度密度可比擬高密度GMC核心,但光度是高密度GMC核心的100億倍。

  這些在SMMJ2135-0102中充滿能量的恆星形成區不同於現在宇宙中所發現的,但大小與光度的關係是和鄰近高密度GMC核心類似的,這表明恆星形成過程的基礎物理是相似的。總之,套用於銀河系和鄰近星系的恆星形成處方,一樣也適用於高紅移星系。這確認了我們所理解的物理在很久以前就一致且合理的運作著。

  愛因斯坦會對此感到高興,而愛丁頓也是。

Editor: KP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