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所拍攝的596號小行星Scheila影像,看起來就像顆彗星,亮度也由14.5等變亮到13.4等,在幾個小時之內,其他的觀測者也紛紛證實此一發現。
回頭檢查Catalina巡天計畫的影像,10月18日、11月2日、11月11日所拍攝的596號小行星Scheila,是在背景恆星中移動的星點,就像一個正常的小行星一樣。但12月3日的影像中,就已經能夠看到瀰漫的光點和亮度的增加。
一聽到這個消息,可能有些人會懷疑,這是否和P/2010 A2(LINEAR)一樣,是個小行星撞擊事件,但目前看來並非如此。
1979年所發現的一顆小行星1979 OW7在曾經消失一陣子,又在1996年被找到,並被重新命名為1996 N2,同年它就出現了彗星的特徵,很多人相信這是兩個小行星撞擊所造成。但在沉寂數年之後,2002年1996 N2又長出了彗尾!小行星相撞的機率已經夠小了,更何況是同一個小行星發生兩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這個天體其實是戴上小行星面具的彗星,後來它有了專屬的彗星名字-133P/Elst-Pizarro,以最先發現它彗星爆發的兩個天文學家來命名。
後來也發現了更多有質量流失現象的活躍小行星,Hsieh和Jewitt在2006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將這些太陽系小天體分類為「主帶彗星」(Main Belt Comet,MBC),它們看起來就像彗星一樣有彗髮和彗尾,但軌道卻像「主帶小行星(main-belt asteroid)」一樣,在木星軌道之內。
主帶彗星的質量流失,極有可能是因為表面的水冰被太陽加熱而昇華。133P/Elst-Pizarro彗星的相關研究顯示,它的彗星活動具有重複性,而且就像其它彗星一樣,最強的活動是在近日點左右和之後發生。
天文學家對主帶彗星相當感興趣,因為它是太陽系彗星除了古柏帶和歐特雲之外的第三個貯藏庫。目前尚未有理論提出另兩個地方的彗星會進入內太陽系,因此主帶彗星和外圍彗星的冰,可能擁有完全不同的歷史。藉由研究這三群不同的彗星,天文學家可以了解太陽系原行星盤中三個不同位置的特性,也對地球海洋的起源研究有極大助益。
現在看來又有另一顆主帶彗星加入行列,Scheila可能很快地就會得到專屬的彗星名字。這顆小行星是在1906年2月21日由A. Kopff在德國海德堡發現,將來它的名字可能會是XXXP/Lawson。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81576/asteroid-sheila-sprouts-a-tail-and-com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