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L2L知識探索網天文速報_20101119_本星系群中消失的恆星之謎

  恆星在銀河系中生成的速度大約是每年十顆左右,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算出銀河系應該有多擁擠。但在本星系群中僅有約一千億顆的恆星,這個數字遠小於天文學家的計算。那麼,消失的恆星究竟到哪去了?

  當然,你可以猜到是恆星的生成速度被高估了,但答案可沒聽起來這麼簡單,這樣的誤差只會出現在大量恆星生成時。

  問題出在我們測量恆星生成速度的方法。在銀河系或是鄰近的星系中,我們能夠用望遠鏡一個一個的計數,但許多星系太過遙遠,我們無法用望遠鏡看到比較暗的恆星。

  在新生成的恆星中,偶爾會有一些較大的恆星巨嬰,在銀河系附近,這些巨嬰產生的比例是固定的,每一個大質量恆星大約伴隨了300個小質量恆星。因此我們便將在遙遠星系中觀察到的這些大質量恆星數量乘以300,得到新生恆星的數量。

  但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中,天文學家提出,當大量恆星同時生成時,大質量恆星的比例會較平常更高。

  這是因為當恆星在星團中生成時,星團的大小都差不多-不論是有100顆或是10萬顆星-天文學家將此稱為「擁擠恆星」理論。於是在大量恆星生成期間,空間就變得擁擠不堪,小恆星只好合併形成大恆星。結果是,小恆星和大恆星的比例僅50:1,也就是說,我們之前所估計的小質量恆星生成速度太高了。

  天文學家據此理論修正恆星的生成速度,得到的結果的確較接近現今所見的恆星數目。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1/10111808390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