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找到了第一對包含造父變星的食雙星,解開了懸宕長達半世紀的造父變星之謎。由於這兩顆星的軌道平面恰與我們的視線平行,這讓天文學家能相當精確的量測造父變星的質量。目前天文學家對造父變星的質量有兩派相當不同的理論,最新的研究結果支持由恆星脈動理論預測的質量,卻和恆星演化理論的預測值相去甚遠。
這篇研究發表在2010年11月2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天文學家Grzegorz Pietrzyński等人,使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La Silla天文台的3.6 米望遠鏡,加上HARPS光譜儀(High Accuracy Radial Velocity for Planetary Searches,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尋光譜儀),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測量造父變星質量,長久以來兩種關於造父變星質量的不同理論終於立分高下。
造父變星是演化末期不穩定的恆星,大小和亮度都遠超過太陽。它們以幾天至幾個月的週期,規律的膨脹收縮。造父變星特別之處是有很準確的週光關係:比較亮的星週期較長,比較暗的星週期較短;因此一直被當作是測量附近星系距離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雖然重要,但我們卻對它所知甚少。從1960年代至今,對造父變星質量的估計就充滿矛盾:根據恆星脈動理論所預測的質量,要比恆星演化理論預測的還要少了20–30%。
為了解開這懸宕已久的謎題,天文學家得要找到食雙星中包含造父變星的天體。食雙星的亮度會有週期性的變化:當其中一顆星繞到另外一顆星的前面時,亮度會降低,繞到後面時亮度又會再降低一次。藉由食雙星,天文學家才能準確的量測恆星質量。可惜不管是造父變星或是食雙星都並不那麼常見,同時兼具兩者的機會更少,至少目前為止在銀河系都尚未發現這樣罕見的組合。
研究團隊很幸運地在大麥哲倫星系找到了這樣的組合OGLE-LMC-CEP0227,其中一顆造父變星的脈動週期是3.8天,另一顆星則較大且低溫,兩顆星以310天的週期互繞,他們利用HARPS及其它的光譜儀,測量了兩顆星相對於地球靠近又遠離的運動,和造父變星表面膨脹收縮的運動。
這些完整且詳細的資料,讓天文學家可以非常準確地決定這兩顆星的的軌道速度、大小,及質量。根據觀測資料計算出的造父變星質量,相當符合恆星脈動理論所預測的,相差僅約1%。而恆星演化理論所預測的質量太大,與實際狀況相差甚遠。
除了準確的估計造父變星的質量,研究團隊還希望能找到更多這樣的天體,便能將大麥哲倫星系的距離誤差降至1%以下,這對宇宙量天尺來說會是一大進展。
Editor: Seline
新聞來源:ESO
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